扶贫摄影应记录和传播
脱贫攻坚这一历史进程
——中国工商银行原行长、中国金融摄协名誉主席杨凯生和他的扶贫摄影
二年级小学生李梦瑶家中 杨凯生摄于达州市万源市
“扶贫摄影不是简单猎奇,更不是片面表现落后和痛苦,中国对全球减贫的贡献率超过70 %,扶贫摄影应记录和传播脱贫攻坚这一历史进程。 ”正在北京举办的、由中国工商银行和北京市星石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主办的“风——在大巴山大凉山中的杨凯生”扶贫摄影展上,中国工商银行原行长、中国金融摄协名誉主席杨凯生的100余幅摄影作品将远山一角的时代之风定格在观众眼前。谈及扶贫工作与扶贫摄影,杨凯生表达了上述感想。
十进大巴山,五进大凉山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工商银行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有关部署和要求,动员全行上下积极参与扶贫事业,仅以工行总行定点扶贫的四川大巴山、大凉山地区的通江、南江、万源和金阳四个县市为例,工行已累计投放贷款超过100亿元,投入捐赠资金几亿元,工行总行派出扶贫干部106人。目前,南江已脱贫,通江、万源正接受脱贫验收,金阳贫困发生率显著降低。
工行在全国各地县、乡、村直接挂职投身扶贫工作的员工累计数千人。杨凯生是其中一位既普通又特殊的工行干部。他十进大巴山,五进大凉山,走遍工行总行定点扶贫地区,直接推动当地扶贫工作。退休后,他还继续延伸扶贫工作,坚持回访扶贫点,积极为当地扶贫工作献计献策,还曾以“工商银行一名退休员工”的身份向当地20多所中小学捐赠40万元的书籍。
为记录贫困地区群众奋战脱贫攻坚的点点滴滴,杨凯生深入当地山山沟沟的村村户户,记录扶贫工作成效,反映当地乡亲生产生活变化和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杨凯生说:“记录这些历史性变革的初衷是要让更多人受触动、受感染,要燃起更多人心中的扶贫热情。 ”
“我的作品主要属于人文类题材,拍摄这类题材,拍摄者首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态,既不能消费贫困、消费落后,也不能居高临下。要认识到,这些父老乡亲与我们都是平等的,只有在平等的情况下,你才能发现他们内心深处的东西。实际上我每次去,都会深受感动和教育。我希望既表现当地贫困落后的一面,又表现当地进步和发展,有希望、有未来的一面。而且我的作品大部分是低机位的。 ”采访中,杨凯生在一幅摄影作品前驻足,画面上是一个名叫丰博的彝族三年级孩子在路边一边卖黄蘑,一边写作业。杨凯生说,之所以会拍下这一幕,是因为这能表现当地的真实状况。
一股暖风、一股清风、一股春风
杨凯生念小学时,便在一次以“我的理想”为主题的命题作文比赛中获得了一等奖,得到了一支铅笔和一块橡皮作奖品。当时杨凯生的理想是成为一名作家。后来,由于各种原因,年幼时的理想没能实现。但在展览现场,穿插于摄影作品之间的五段“摄影者语”却令人感动。文字不仅回顾了杨凯生参与扶贫工作、拍摄扶贫影像的经历与感触,还在每一段结尾处,都用“风”字点出了本次展览的主题。在这些文字中,风变成了多种意向,兼具了多重含义,有时是“山川以远,风正乍起”“时间以远,风暖日高” ,有时是“迎着远道而来的风” ,有时是“偶尔歇脚时擦肩而过的风” ,有时他会感慨“风自远方起,华夏共助力” 。从中看到的是杨凯生对扶贫工作和扶贫摄影的理性思考与坚定,以及深藏在他内心深处的那股暖流。“这里的风可以有很多解读,比如,一股暖风、一股清风、一股春风。我在‘摄影者语’中用‘风’来点题,既不是刻意的,也不想煽情,但还有一点小文青的感觉。 ”杨凯生说。
本次展览策展人、中国摄协副主席、新华社领衔编辑陈小波说:“杨凯生的影像不是路过者的照片,不是摄影景点的照片。他的影像,没有炫技,没有玩光影。这些影像背后,是一个亲历几十年巨变的个体,对乡土重构的理解,对国家战略与历史变迁的感悟。 ”陈小波表示,这些影像背后,隐藏着杨凯生几十年在农村耕作、在部队扛枪、在企业工作,乃至在银行办公室里所培养出的一种情怀,昔日的银行家已然是一名独立摄影师,他完成的是一部有价值的个人摄影项目。
展览开幕当天,由杨凯生、唐珺等人以及南开大学金融科技委员会发起设立的“风基金”也正式成立。作为中国扶贫基金会下面的一个专项基金,“风基金”将主要关注贫困妇女及贫困青少年,所募资金主要用于资助通江、南江、万源和金阳开展的健康扶贫、教育扶贫等公益项目。与“风基金”的主要关注对象一致,杨凯生的摄影作品也更多地将镜头对准了妇女和青少年。他说:“我不太愿意用弱势群体这个词去形容我的拍摄对象,你看他们的眼神和精神状态,我觉得他们一点也不弱,他们在自己的命运面前不屈不挠、奋力拼搏。如果说贫困地区特别是深度贫困地区的父老乡亲都值得我们关注的话,我觉得其中的妇女和儿童似乎是我们更要关注的。比如,如果孩子能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这个家庭的面貌就会发生很大变化。 ” 2016年杨凯生在一次深山之行中无意间来到一所乡村学校,走进小小的图书室,看到一套定价不足10元的少年科普读物,书角已经卷起,书页已经发黄,封面上“中国工商银行捐赠”的字样依然清晰。当时他已经记不清20余年前捐赠的情形了,但校长却感慨地对他说:“我们一代一代的学生就是看着你们捐赠的书长大了,走出去了。 ”
展览现场,万源市二年级小学生李梦瑶在家中背靠几幅自己获得的奖状,手指着自己衣服上印着的“清华”二字的照片令人印象深刻。李梦瑶是工行母婴平安工程的受益妇女生的孩子。“8年前我就认识她了,当时她6个月,后来我多次去过当地。今年我看到她,她说‘杨爷爷我要给你送个礼物’ ,随后摊出一张纸,用毛笔写着‘杨爷爷,我爱您’ 。后来我问她‘将来你考什么学校呀? ’她指着衣服上的字说,‘我要上清华’ 。这张照片我就拍下来了。我觉得,在孩子的教育,在妇女的身心健康问题上,我们给予更多的关心是应该的。 ”对未来的扶贫工作和扶贫摄影,杨凯生表示:“我年满70岁了,在今后的日子里,只要身体还行,还能走得动,还能爬山,还能过沟,我就一定还会坚持每年都到那里去,去看看那些父老乡亲,去看看那些日益成长的孩子,任重而道远。 ”
凉山彝族自治州金阳县桃坪乡 杨凯生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