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汉剧电影《白门柳》剧照
“我目前正忙于制作广东汉剧戏曲电影《蝴蝶梦》和创作广东汉剧电影《白门柳》 (下集) 。 《蝴蝶梦》去年进行了拍摄,现在正在紧张地进行后期制作,争取尽快与广大观众见面。 《白门柳》 (下集)也正在紧锣密鼓地推进中。 ”当被问及接下来的演出或排戏计划时,广东省文联专职副主席、著名广东汉剧表演艺术家李仙花如是说道。日前,根据刘斯奋曾获茅盾文学奖的同名长篇小说改编的广东汉剧数字电影《白门柳》在京展映。该片演绎了“秦淮八艳”之首的柳如是与江南名儒钱谦益的传奇姻缘和人生故事,再现了明末清初一段风云四起的历史,表现了爱国情感、家国情怀和民族精神的宏大主题。 《白门柳》由中国戏剧梅花奖“二度梅”获得者李仙花饰演柳如是。为了解《白门柳》背后的创作故事以及柳如是这一人物的精神品格,本报专访了李仙花。
记者:在您看来,汉剧与《白门柳》这部“茅奖小说”结合之后,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是什么?
李仙花:广东汉剧电影《白门柳》的魅力在于将刘斯奋原著的精髓神韵具象地还原在戏曲舞台和电影银幕上,使观众能更形象地感知原著小说创造的艺术世界,也为广东汉剧这一剧种增添了一部优秀剧目,这是汉剧和小说结合后最大的艺术魅力。
由于一出戏的演出时间只有两个小时左右,我们在改编原著时,一是尽量尊重并保留原著的情节内容和思想内核,一切改编都以原著为基础;二是深度开掘原著内容,大胆创新表现形式,根据剧本的主题表达强化了钱谦益和柳如是的矛盾冲突;三是围绕两人的情感走向,表现了国破家亡和爱国之情。总的来说,我们尊重原著,努力从内容和主题上对这部名著进行开掘与升华,实现电影实景的具象与小说文本的抽象的有机融合。
记者:这部戏有哪些地方特别打动您?作为中国戏剧梅花奖“二度梅”获得者,您的代表作非常多,为什么会选这部戏作为您的首部戏曲电影?
李仙花:小说《白门柳》内涵丰富、思想深刻,是广东的艺术瑰宝,具有永恒的艺术价值。小说展示了明末清初的社会动荡,知识分子与秦淮名妓的历史命运,艺术视野开阔,是一部大开大合、雄浑壮美的史诗巨作。有了扎实的文学基底,广东汉剧电影《白门柳》在艺术质量上就有了保障。 《白门柳》中的柳如是这个人物很打动我,不管在爱情上还是政治上,她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更像是一个现代女性,她身上的爱国情感和民族精神也让我敬佩不已。
之所以选择这部戏作为我的首部戏曲电影,是因为刘斯奋先生的这部名著写的是国仇家恨、民族大义,这种宏大题材是我们广东汉剧比较擅长表现的,与广东汉剧的品格相符合,而且也适合搬上电影大银幕。
记者:摄影机前的表演与舞台表演有所不同,为适应电影拍摄,您在表演上做了哪些艺术处理?
李仙花:这次拍摄电影,确实感到电影表演和舞台表演的区别很大。我在两个方面进行了处理。一是增加了生活化的动作。戏曲是虚拟性和程式化的,而电影是写实的,在戏曲表演中我们习惯借助程式化的动作,把一些戏剧情景虚拟化地表现出来。但电影不行,这部电影是实景拍摄,剧中人物的动作要偏向生活化,有些地方用程式来表现就有些奇怪。二是表演上注重节制含蓄。在戏曲舞台上,演员距离观众比较远,演员要进行夸张与变形,观众才能捕捉到演员表演上的一些细节变化。但是戏曲电影有远景也有近景,如果表演上也夸张与变形,银幕上就会呈现演员龇牙咧嘴的表情,破坏了戏曲的写意性,反而不美了。所以我在电影中的表演是节制的、含蓄的,努力把自己最美的一面呈现给观众。
记者:在您看来,实景拍摄的戏曲电影的潜力或者未来应该是怎样的?
李仙花:近几年许多戏曲电影都采用实景拍摄,实景拍摄有助于实现“一片一格” ,即每一部戏曲电影都可以根据自己剧种特质、演员表演特点、剧本内容和主题来确定自己的影片风格,或写实、或虚拟、或虚实结合,实现电影风格的多元化。实景拍摄也能为观众提供更加真实、更生活化的电影场景,更富有电影的艺术质感,更符合当下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的审美需求。同时,实景拍摄也能减少资金投入。
但实景拍摄的关键是要找到电影写实与戏曲写意的最佳结合点,把戏曲的特质和电影的特质进行有机融合。用实景拍摄,不能因为过“实”而消减了戏曲的写意之美和程式之美。戏曲电影说到底艺术形式是电影,表现内容还是戏曲,还是应该老老实实地把戏曲艺术的舞台程式和美学规范精彩地表现出来。我想今后采用实景拍摄的戏曲电影会越来越多,虚实结合的矛盾也会更加突出,这更有助于我们探索和解决这一问题,这是实景拍摄的最大潜力。
记者:您在片中饰演的柳如是度过了二十年的光阴,您是怎样具体把握她的年龄变化的?
李仙花:主要是根据人物的年龄和处境,来把握整个人的精神状态。柳如是一出场,还是个少女,又是“秦淮八艳”之首,她渴望爱情,又透着一股傲气。我要演出她少女的娇柔妩媚和冷傲。比如新婚之夜,柳如是要拔钱谦益的胡须,这就很符合她的年龄。我有意演出活泼欢快的戏剧效果。中间部分,柳如是年龄渐长,丈夫钱谦益多次身陷政治漩涡。年龄和处境决定了柳如是不再是一个活泼开朗的少女了,在政治危机中她沉着冷静、忍辱负重,面对钱谦益她款款深情、无怨无悔。所以我要演出她政治上的沉稳和爱情上的坚决。钱谦益选择厚颜降清,国破了、情灭了,柳如是不愿苟且偷生,唯有选择投池殉国。这不是一般程度的痛,是一种“哀莫大于心死”的痛,是超越了悲伤的万念俱灰,是足以摧毁一个人的绝望,这对戏曲演员的表演来说有些难度。我更多是通过神态、眼神等去表现这个阶段的柳如是,表演上是克制的,不能太过,重在表现人物的精神状态,努力营造一种压抑、哀伤、绝望的戏剧氛围。
记者:柳如是在影片中有一场哭戏的特写,这在传统舞台上,是不可能出现的,您认为这种感情的实景呈现是怎样的?
李仙花:柳如是劝钱谦益一起投池殉国、死节为民,但钱谦益却“变节成叛臣” ,柳如是黯然神伤、泪流不止,最后毅然投池。戏曲舞台上没办法表现这样的特写,戏曲也有特定的程式动作来表现哭,这里要真哭、真流泪,对戏曲演员来说是个不小的考验。流泪这一动作打破了戏曲传统,是人物内心情感的外化。
联系柳如是的人生遭遇,她此时的流泪包含着万般复杂的情感,她的情感像大海深处的急流一样汹涌,但表面上又是平静的。我刻意用默默流泪来表现柳如是,即使是一滴泪也能映照出柳如是的情感世界,让观众一看就知道她身体里包裹着情感的急流,而且必须要宣泄出来。这其实是在给随后的投池蓄势,投池以及投池前的大段痛诉,正是她情感急流的喷薄而出,这使得剧情达到了高潮,也使得剧情节奏感更强。
记者:您认为《白门柳》想要传达的价值观是怎样的?它对当代社会的意义是什么?
李仙花: 《白门柳》要传达的价值观是家国情怀和民族精神,这一点在柳如是身上有着鲜明的表现。在择偶上,她选择了钱谦益,不仅是因为钱谦益的文坛地位,还有钱谦益的政治作为。她把自己的政治理想和爱国深情寄托在了钱谦益的身上。钱谦益厚颜降清,又胆小拒绝投水殉国。国破了、情灭了,政治理想也不复存在了,她唯有选择投水殉国。投水殉国正是她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的极致化表达。影片中的爱国精神,能激励广大观众的爱国情感,能很好地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