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甘孜州康巴藏区调研回蓉,脑子里全是经过的每一个县各不相同、各美其美的藏式民居和各具特色的民间手工艺术。
刚去过的甘孜州一些城镇乡村,如乡城县的“白藏房” ,梯形样式,房顶一圈棕红色,点缀有圆点、方块的白色图案。每年在当地的传召节前,人们采山上特有的阿戈土掺水搅拌,从房墙上淋下,直到变白。不仅美观,防晒防雨,更包含颂平安、祈美好之寓意。藏式民居在道孚县则突出木石结构,花窗内饰雕梁画栋、华丽美观。遗憾的是我们现在的大部分县市的建筑已是千城一面,无差异无美感,仅存的有特色的传统村落也随着由农耕文明迈向工业文明的步伐逐步空心化,有的急遽消失。
这也是为什么自2012年起,国家正式将“中国传统村落”列入了保护名录。著名文化学者冯骥才先生说:“这个时代文化的使命首先是抢救。 ”我们可以大兴土木,再建高楼,但那些历史遗存下来的建筑、承载着记忆的场所,一旦毁损,便不可复生。
截至目前,我国先后公布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315座, 7批312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 487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其中四川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6个、历史文化名镇31个、历史文化名村37个。古城、古镇、古村在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承载着历史、文化、民俗、美学……甚至那一个个老井、古树、寨墙、牌坊、匾额、戏台、碑记,述说的不仅仅是岁月,更是我们所以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所在。而加上一个“名”字,则更彰显出悠久的历史、厚重的文化和独特的风貌,值得去保护、珍视。
中国民协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担当精神,在全国出版“中国名城名镇名村”系列丛书,这也是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中的一个重大项目,得到各省学者和民间文化工作者的积极响应,成果丰硕。
四川民协选了巴中市恩阳古镇和甘孜藏族自治州的丹巴县莫洛村作为试点,先行出书。一个是历史悠久,且被红色文化浸润的土地,另一个则是典型的嘉绒藏族村。后续我们会按中国民协的部署,逐步编辑出版更多名城、名镇、名村图书,图文并茂地呈现给读者,使之对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有更多的热爱,对祖国大家庭中每一个不同样貌的城镇村寨产生了解的渴望,从而催生尊重、保护的意愿和措施。
我们保护好这片大地上的山山水水,山水间的每一个城市、村镇,保护好国家已命名的名城名镇名村,也就保护了我们的文明根脉和精神家园。
台湾女作家席慕蓉在一首诗中写到:“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 ”这句诗说的是跨越岁月的对家乡的思念。我们每个人都有乡愁,无论在城市还是乡村,但安放乡愁这棵树需要空间,这空间有山川地貌、历史文化包裹,这空间有我们生活其中且需要不断维护发展的城镇和村寨。这风情万种、美美与共的城镇村寨,与多元化时代的发展进步并行不悖。愿乡愁这棵树在中华大地美成诗。
(作者系四川省民协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