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炎风作品
北宋韩拙有云“石老而润,水净而明” 。年近八旬的永州宁远籍画家郑炎风从江苏兴化市退休后,在九嶷高源土陶艺术馆意味深长地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吾今乐陶” 。
十七离故乡,先新疆后江苏,一路拜师学艺,兼容并蓄,自成一体——郑炎风在新疆学习工作20余年,师承著名画家、上海华东师大艺术系创办者汪志杰和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朱维民,学习油画,做过阿克苏艺术学校的美术教师,创作了大量油画作品。由于家传的中国画基础,他的油画在表现西域风情时,融入了很多中国画的意境,在构图、色彩和布局上,都从中国画中汲取了营养。后来,郑炎风到江苏兴化巿工作,创立板桥书画院并任院长,扬州画派抒发个性取材于生活的绘画传统洞开了他宽阔的中国画创作领域,他努力强化笔墨趣味,以求雅俗共赏。其画作主题多样——耳熟能详的神话传说、寻常百姓的喜怒哀乐、浓墨重彩的山川、清新隽永的河流、生机勃勃的野草闲花、清气袭人的梅、疏枝密叶的竹……他画自己心目中的花情鸟意、山水人物,发墨成形,得之于心,应之于手,颇得海上画派之真传。
七十归潇湘,郑炎风边作画边写陶,返璞归真、浑然天成。三年前,他偕夫人回到故乡宁远,一个偶然的机会来到宁远天堂镇高源村土窑参观,看着保留了原始制作方法、表面刻着古朴的吉祥符号的土陶,他一时技痒,忍不住开笔在陶上作画,与土陶非遗传承人陈各辉一拍即合,开始了在土陶上绘制中国画的艰辛探索。釉下彩土陶难以把控的窑变让他欲罢不能、孜孜以求,他发现土陶陶坯胎面有生宣的一些性能,墨迹渗化浑散,浓淡深浅均能体现。他结合油画与木刻技法,使用沙皮、刀片,刮、擦、铲,经过千百次的尝试,把中国画的皴法完美移植在土陶上,一幅幅意趣盎然的山水、花鸟、人物在“柴窑”中淬火成“画” 。土陶造型古朴厚实,釉色斑驳陆离,画风苍劲沉稳,格调高古清峻,大写意中国画在墨彩土陶上异彩纷呈,扣人心弦。
纵观郑炎风的画,油画入道,国画为体,意趣相生,意气风发,意象完整,无论是在宣纸上抑或在陶坯上,遵循远则取其势、近则取其质,寄意抒情和谐饱满。画作大都表现九嶷诸峰和潇水两岸起伏的山峦、氤氲的云烟。郑炎风的花鸟画犷悍、新奇,笔下的竹子、梅花、紫藤、桃花、水仙、芭蕉、锦鸡、麻雀、鸭子,熔古意、西风、金石气于一炉,令人耳目一新。笔墨能省则省,融进了印象派油画造型方法,使他的大写意花鸟有了光的映照、背景的渲染,有了岭南画派的意蕴。花鸟造型怪诞,意境却超逸深邃,很容易打动读者,引起共鸣。他笔下的花鸟是有情感的,有“脾气”的:竹子是凌风傲物的君子,梅花是喜气洋洋的信使,芭蕉就是疏懒而俊秀的逸士。一花一鸟一世界,亦墨亦彩亦精神。
郑炎风的人物画大气不失细致,神韵张扬而有野趣,特别注重在笔墨结构中营造大的气势与节奏,性情所向将精微与豪放融合,运笔的胆识、速度、力量,发露无遗。而在人物造型上追求简约、笔墨表达生动、人物神形兼备,塑造了舜帝、娥皇、女英、怀素、柳宗元、周敦颐等潇湘历史人物,也画他心中博学多才的曹孟德、苏东坡、陆羽、杜甫等,衣袂飘飘,似仙似神。他笔下的钟馗、八仙、观世音、达摩等神、仙、佛又极具烟火味、接地气、人味极浓。他用墨轻重不同,浓淡相宜,勾筋画骨一气呵成,节奏对比明显,形成独特的语言。他注重对描摹对象的概括和提炼,造型讲究“默契造化” ,将深厚的文化修养、健康心态和良好创造状态蕴涵其中。郑炎风回到故乡,如鱼得水,乐此不疲,在宣纸、在土陶上写满了他对潇湘历史文化浓烈的爱、深深的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