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儿塔》插图(纸本插画) 1930年 梁白波
民国时期是中国美术发展一个重要的转折阶段,在“西画东渐”的大环境下,作为西方现代艺术重要代表的立体主义传入中国,并对中国美术的革新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在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现代派艺术家看来,立体主义风格的作品最重要的特点在于其对表现题材的几何化变形及分解,以及打破传统固定视点的焦点透视法、平面化处理画面的方式。
梁白波虽是学油画出身,却以“民国第一女漫画家”的身份为世人所知。她早年为革命烈士、左翼诗人殷夫的诗集《孩儿塔》所作的9幅插画则具有鲜明的立体主义倾向。殷夫这本诗集的文字带有明显的忧郁与愁绪,梁白波为其所作的插图也可见浓厚的唯美与颓废意味。但这种唯美与颓废不同于当时影响极大的比亚兹莱式的颓废唯美风格,而是用了立体主义几何分割、叠加变形的手法,具有立体主义的特征。在其中一幅《孩儿塔》插图中可以清晰地看到,梁白波对中心人物的面部进行了简化,右侧的裸女形象被几何变形并且做了叠加效果,而左下角的裸女形象更是被简化到需要观者稍作思索才可辨认的程度。不同于比亚兹莱式插画的精细和元素众多, 《孩儿塔》插图更加简练、明快和清新,线条也更为粗犷,具有部分木刻版画的艺术特征。
事实上,在抗日战争爆发之前,国内的漫画与木刻版画就已经开始蓬勃发展,由鲁迅领导的“左翼木刻运动”对民国时期版画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引领和推动作用。在此之前,版画大部分仅被用于小说的插图或是年画的制作,已高度程式化,内容与形式都乏善可陈。1928年11月,鲁迅与柔石等知识分子创立了“朝花社” ,并以“输入外国版画”为宗旨,于创作之外,致力于引进外国文艺,并引领了“新版画运动” 。
在此次运动中出现了大量具有外国现代主义元素的作品,而立体主义对画面平面化的处理与版画追求的平面化效果可以说相当契合。于是艺术家在创作时有意识地借鉴立体主义的表现手法,创作出了具有立体主义艺术特征的版画作品。如李桦于1935年创作的《静物》 ,几乎可以说是纯立体主义的版画。而梁白波在《孩儿塔》系列的插图中,几何化的处理、硬朗的线条、黑白块面的对比,形成了带有立体主义元素的、类似木刻版画的艺术语言倾向。这种艺术语言倾向,也反映出当时由立体主义带来的中国不同艺术门类之间产生的交互影响。
梁白波早年在新华艺专学习油画,后又加入“苔蒙画会”和现代艺术社团“决澜社” 。关于梁白波在“决澜社”首次画展中展出的作品,叶浅予在回忆录中记载道:“白波在这次画展中,参加了一幅躺着的无头无脚的人体,我当时认为这是概括人体美的一件杰作,好像吃鱼,斩头去尾,取其最最鲜美最富营养的部分,嚼而食之……就这一幅画的构思,反映了梁白波过人的才智和超群的胆识。 ”这幅参展作品未能找到传世的图片,却能在《孩儿塔》的插图中窥得部分风采。在另一幅《孩儿塔》插图中,梁白波将花卉的元素进行了几何化的处理,女性的身体图像被切割和叠加,左边抽象化的几何鱼形与女人体形成了呼应,具有明显的立体主义倾向。而梁白波这种对于立体主义的喜爱,也可在她对庞薰琹作品的欣赏中体现出来, 《孩儿塔》插图中的立体主义倾向亦不是偶然为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