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湾地处广州市西部,拥有2200多年的历史文化积淀和丰富的岭南文化资源,既是东西方文化交融的产物,也是岭南文化的典型代表,有着“岭南文化聚荔湾,西关风情最广州”的美誉。一年来,广州市荔湾区文联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精神,履行职能,推动创新,努力实现老城市新活力、旧貌展新颜。
老技艺发出新光彩
荔湾区非遗资源丰富,目前共有43个非遗项目、 50位非遗传承人(其中6位是国家级传承人) ;有10个非遗传承基地、 5家省示范性大师工作室。2019年荔湾区因“粤曲”项目获得“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称号,广彩工艺家谭广辉获得全国非遗保护工作先进个人称号。
荔湾区文联通过区属文艺协会聘请大师为顾问、定期拜访慰问、推荐参与各级评奖、协调解决具体困难等方式,搭建平台,加强对工艺大师的团结引导与服务管理;通过在南沙国际帆船节期间组织“夏日趁墟”非遗推广活动,在荔枝湾景区“荔枝湾·新西关”民俗文化节上展演、体验等系列活动,让非遗大师和群众面对面交流,让非遗产品走近群众、走进生活;通过积极为荔湾区引荐具有经济发展能力的非遗项目,探索非遗融合发展新方式;通过加大与港澳在粤剧、“三雕一彩一绣”等具有浓郁岭南特色非遗项目的合作力度,推进粤港澳大湾区非遗交流进一步深化。
老艺人带出新徒弟
9月27日上午,三位来自新疆疏附县的维吾尔族青年演员来到“我和我的祖国”荔湾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群众文化嘉年华活动首场活动—— “长者杯”粤曲演唱大赛上,为全场观众呈现精彩绝伦的粤剧折子戏《牡丹亭之游园惊梦》和武戏《穆桂英招亲》 。
观众们谁也想不到他们学习粤剧只有短短一个半月的时间。荔湾区文联8月接到任务,马上落实师资、住宿、表演场地等, 7名著名粤剧表演艺术家欣然接受,表示愿意做他们的老师,为加大粤剧文化交流、促进文化润疆、民族团结作出贡献。
荔湾区非常重视粤剧的传承与发展。粤剧艺术博物馆打造少儿粤剧培训基地,聘请著名粤剧表演艺术家为艺术导师,培训学习实行全免费;鼓励支持粤剧粤曲文化进校园,开展“红豆飘香荔湾粤韵传承校园” ——广东粤剧院“粤剧进校园”活动;邀请粤剧专家来校指导,培育和挖掘粤剧曲艺新人;在12个学校基地开设青少年粤曲培训学习,形成从小学、中学“一条龙”的专题培养机制,加强培训,重视人才,人才队伍素质不断提升。
老建筑传出新乐章
10月1日至5日,美丽的沙面岛上传出了阵阵乐曲声和歌声, “我和我的祖国”国庆沙面音乐节在这里演出。合唱、小组唱、独唱、萨克斯风、手风琴和阿卡贝拉等不同形式的表演, 《我和我的祖国》 《我爱你中国》 《红旗飘飘》 《东方之珠》 《月亮代表我的心》等耳熟能详的经典歌曲,让很多观众挥舞着国旗,情不自禁地加入到合唱队伍中去。
广州市荔湾区沙面是中国历史文化街区,在宋元明清时期是国内外通商要津和游览胜地,鸦片战争后沦为英、法租界。沙面见证了广州近代史的变迁,岛上的欧陆风情建筑形成独特的露天建筑“博物馆” ,每天在这里游玩的人络绎不绝。国庆沙面音乐节一连五天,天天有演出,沙面成为一个实景大舞台,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
据不完全统计,国庆期间荔湾区共举办活动68场次,参与人数上百万人。荔湾区文联组织群众性文艺协会和文艺团队积极参与,以专业院团的文艺工作者和热爱文艺、有较高文艺造诣的文艺爱好者为主要创作和表演人员,展览中国书画作品320余幅、油画作品60余幅、摄影作品120余幅,参与各类文艺表演近800人次。广大文艺工作者记录新时代、书写新时代、讴歌新时代,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为荔湾区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奏响新篇章。
老街坊唱出新追求
10月10日,在永庆坊的户外台阶上,广州西关大屋合唱团正在演唱《我和我的祖国》 。70多人的队伍,拿着小国旗,穿着白上衣黑裤子,戴着红围巾,在指挥的带领下,在4台手风琴和两把圆号的伴奏下,精气神十足,歌声嘹亮,吸引了路过的中国视协文艺志愿服务小分队的艺术家们加入到他们的队伍中,和他们同声高歌。
西关大屋合唱团成立于2008年,现有团员约90余人,由荔湾区昌华街的街坊退休人员组成,团员们每周训练两次,经常在各种公益演出场所、居民小区及多处养老院慰问演出,老有所乐、老有所为,让群众的文化生活更精彩更美好。
荔湾区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荔湾区文联现有团体会员38个,其中文艺协会19个、街道地区文联19个,广泛联系着3000多名文艺工作者。他们
以写作、书画、音乐、舞蹈、摄影、粤曲、朗诵、器乐等形式诉说荔湾故事,舞动时代节拍,点赞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奏响新时代改革开放再出发的主旋律。
葛 华(广州市荔湾区文联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