楷书、隶书展“新局”寻“破局”
——“全国第十二届书法篆刻展览长沙·望城论坛”侧记
栏目:聚焦
作者:本报记者 杨阳  来源:中国艺术报

  “听说这次展览评审很严格,不知道能被评选出来的作品是什么样子的? ”“现在可不是只投几幅作品就能入展了,被评选出来的入展作者还得参加面试。 ” ……11月26日,“全国第十二届书法篆刻展览楷书隶书展”在湖南长沙湖南美术馆开幕,骤然降温还伴有冷风的天气并没有“冷却”观众看展的心情,展览开幕前观众便在湖南美术馆前排起了长队。

  从几万件来稿中经过层层评审、面试脱颖而出的361件(楷书246件、隶书115件)作品的整体面貌如何?相较以前国展有何改变,还存在何种问题?在“全国第十二届书法篆刻展览长沙·望城论坛”上,专家、展览评审给出了解答。

  十二届国展之“新局面”

  之前展览的楷书作品中,往往唐楷作品入选较少、面貌趋同。中国书协副主席、十二届国展楷书评审委员会主任顾亚龙介绍,十二届国展楷书创作取法多样,基本涵盖了古代楷书的体系:魏晋小楷——章程书,以魏晋简牍、“钟王”遗迹为主;北朝楷书——魏碑体,以北魏皇族元姓墓志为典型兼及佛教造像题记;隋唐楷书,楷书大宗与典范,楷法遒美、名家辈出、风格各异;元明清时期名家楷书特别是小楷,追求艺术个性、风格鲜明,当下展览占据主导;明清时期的台阁体、馆阁体,小楷书的程式化,但仍有参考价值;摩崖刻石、明清匾额楹联榜书大楷,大楷取法的主要对象。除此之外,还有以下几个鲜明特点:“经典意识”与“古法传承”主题突出,回归经典意识明显加强,古法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传承,并且部分书法家在“入古”的基础上有“出新”的意识,表现出了积极探索的精神;大楷、中楷、小楷的比例上来看,中楷居多,其次小楷,再次大楷,其中,文徵明一路小楷比较多,大楷比以往有进步和提高;本届国展楷书作品从投稿到参展作者的身份来看,有相当一部分是受过高等书法教育或有着中国书协系统培训背景的作者,这也全面反映了当前高等书法教育在书法创作上的成果。但同时也应该看到,“本届国展楷书创作有个人面貌的作品还是少了些,部分处在探索当中,有想法但不成熟,在深入学习方面存在不足,继承多创新少。 ”顾亚龙说。

  隶书作为书法发展中的重要书体,当代的书法展览对其导向和推动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在十二届国展中,隶书表现如何呢?通过参与十二届国展隶书作品的评审,中国书协副主席、十二届国展隶书评审委员会主任张建会总结道:“总体来看入展的隶书作品相较往届,风格更加多元,水平也有所进步和提升。 ”具体表现为:“对传统的吸纳变得更为自觉,显示出对传统经典的深入开掘与较好的把握,体现出多元化的审美价值取向;新人新作的不断涌现,有些作品能够看出青年作者在独立思考、审美探索和综合素养等方面的积极努力和可喜变化,反映了当前隶书创作队伍的创作活力和蓬勃朝气;在内容文辞的严谨和准确上有了提高,在字法及用字规范上也有了明显的改观。 ”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张建会也发现当下隶书创作还存在一些需要关注的问题——小字大幅作品较多,且多取法庙堂气息、规范典雅的东汉隶书碑刻如《礼器碑》 《乙瑛碑》等,但并没能深入解析其内在的丰富变化与内蕴,多是借鉴一些入展作品之程式与模样;作品虽取法汉隶,但表达得不够自然,还比较刻意,显现出作者基本功和创作能力的不足;对传统挖掘不深,法度与性情的处理还相对生疏,缺失规律性的把握,在张扬个性中忽略作品细节和内在意蕴,略显粗率;反映时代精神的端庄正大、刚健丰厚书风的作品较少,虽然大字作品很多,但气象不足,缺少内在张力和清刚之气;书风面貌趋同现象明显,一些作品关注当前创作着力较多,对传统的深入解析不足;过分夸张变形,有的作者盲目求变,认为不变不能展现其隶书作品水准和性情,貌似生动有新意,其作品由于缺乏坚实的基础支撑,流于单薄险怪之弊。

  在强调艺术工作者应坚持与时代同步伐的当下,中国书协也鼓励广大书者在重大展览上自作和时代相贴近的诗文和书法作品,同时在十二届国展展览征稿启事中也可看到增加了“艺文兼备”的要求,但是从十二届国展面试的作品看,自作诗文的作者还是少数,很多作者在文学基础方面还存在很大差距,更多的作者是摘抄古诗文作为自己的创作内容。“书法要实现理想的创作效果,体现出高格调、高品位,首先在内容的选取上要选择体现积极向上的正能量的诗文,以给自己增加昂扬向上的创作状态和激情,这一点非常重要。 ”中国书协副主席、十二届国展面试委员会主任刘金凯说,创作内容的选取要有对创作足够的承载力,能够表达作者对书法艺术创作的深刻理解和情感。要克服只重创作不注重内容的倾向选取,比如,有些作者喜欢写大字榜书,只写“龙”“观海”等简单的一两个大字,显得有些江湖气;有的作者对小字作品的选取,抄写大段古文,段落摘抄不完整,尤其是对别字、生僻字、错字掌握不好,增加了出错的几率;很多年轻作者对古文字研究不深、不透,不能完全辨别真伪。

  如何“破局”再上新台阶

  相较往届国展,十二届国展已经呈现出新的局面,但是不足之处仍然不容忽视,如何“破”局,张建会对隶书给出直接建议:“隶书应取摩崖气象,守汉碑法度,尚简书意趣,以气象为统摄,协调于法度与意趣之中,讲究法度而不失神采,追求大气而不失韵致,兼容并包,整体把握。若对碑刻、简牍、摩崖只重其一端,不能兼顾,全面调控,常常会导致书风雷同、意蕴浅薄、索然无味。 ”清代王澍曾说:“隶法以汉为极,每碑各出一奇,莫有同者。 ”如今汉代隶书可资取法的艺术资源极为丰富,“今人学习隶书,自不会像元明时人,凭空臆造,停滞不前。而面对丰富的汉隶资源,今人则要多元取法,深入开掘。所谓深入开掘,就是不要拘泥于表面的形似,要以独特的艺术体悟,分析整合概括提炼。由此在全面深入传统中开掘自我新意,形成既有历史渊源,又能独具个性的艺术语言,从而完成隶书艺术的创造性转化。 ”张建会说。

  十二届国展楷书创作基本已经有了比较娴熟的“技法” ,在“形”上准了,能够接续传统,“但细细品读这些作品,就会发现少了那么一点‘神采’和内在的‘精神’ 。‘形’是外在的,‘神’是内在的,当‘形’的问题解决了,就必须要在‘神’上下功夫。‘形’靠练而精,‘神’需养而深。 ”顾亚龙认为。正如清代刘熙载所言:“书贵入神,而神有我神他神之别。入他神者,我化为古也;入我神者,古化为我也。 ”“入展作者的水平基本达到了‘我化为古’ ,而如何做到‘古化为我’ ,这也是今后大家必须要思考和加强的一个重要方面。 ”顾亚龙说。

  当代,在频繁的展览活动与诱人的市场效应面前,书家队伍也在经历着大浪淘沙般的洗礼,一波波书家逐渐被遗忘在了当代书法史的“喧闹”之中,只有少数能够继续站在潮头,实现自己的书法理想。“能立于潮头的书法家必备三种品格:坚守传统,与古为徒,传承古法;坚持理想,淡化功利;秉持文化品格,强化学问修养,突出经典意识。 ”顾亚龙说,当代书法创作之困境,中青年书家后劲不足正与此有关,特别是在取得一定成绩之后,仍能坚持坐冷板凳深入研习古法、不断向着创作高峰攀登的就越发少了。“当前,书法创作缺少的是松静自然、轻灵圆活之态,应当去掉浮躁之气,增加书卷气、文气和静气。 ”刘金凯说,学习研究书法不是单一的,要强化文化的提升和对其他艺术门类的涉猎,即:文学、美学、哲学、戏剧、音乐、舞蹈等,以此补充书法全方位的提升。鲁迅曾言,中国文字有三美,即:意美以感心,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只有书法创作者真正达到心灵之美,才能创作出好的书法作品。书法是悟性、功力、知识三者缺一不可,重在研究;书法又是技法、文化、精神三位一体缺一不可的艺术形态。 ”刘金凯说,书法艺术和古代哲学一样,是玄妙之艺术,不单一是技法的问题,而更重要的是一种经验,是一种感觉,是一种精神,是一种气息,是一种积累,只有从技法到生活,从生活到精神等层面的融合统一,才能达到一个高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