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鸣向月图(中国画) 孙鸿钧
近些年来,孙鸿钧多以山水画游弋于画坛,大作小品皆浑然天成,或返璞归真,气势雄伟;或优雅飘逸,意蕴绵长。沉浸其中细细品读,令人遐想联翩、心旷神怡。
就像山水大家黄宾虹所认为的,画的最高境界,“以自然为极则” 。孙鸿钧潜心于山水画创作,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丰腴的沃土,融入西方绘画技巧之精华,潜心揣摩、勤于探索,逐渐形成了自然灵动而又恢弘飘逸的艺术风格,体现了一个山水画家质朴率真的本色。
画由心生,更以性情为本。从这个角度去审视,孙鸿钧选择的创作路径是正确的,并且充盈着“返璞归真”的气势。众所周知,中国传统绘画的精髓即是对民族精神的传承和光大,是画家对本民族文化的认知与弘扬;也唯有中国山水画最能体现画家的真性情,以及作品中凸显的鲜明民族特色。孙鸿钧选择的创作路径反映出他绘画时的一贯心态,即在一个较长时间段里,心无旁骛地倾情于山水表述,并且脚踏实地的坚守下来,期间没有丝毫犹豫的动摇,更没有趋于现代流行的“任性”之举。他以画家的真诚使作品具有了别样的韵味与特色,以至于在多个画展中,仅从画作的色彩上,就能看出孙鸿钧与其他画家的区别及个性。这也许正是孙鸿钧绘画的与众不同之处。
如此说来,孙鸿钧的山水画是否因为缠绵于同一题材,创作路径也变得狭窄了?恰恰相反,正因为长期专致于山水画创作、研究,孙鸿钧笔下不仅多了些许坚韧与灵性,也洞开了更加宽阔的创作新天地,尤以浑厚细腻和意蕴醇厚而充满了盎然生机。他的山水画大致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师传统“小桥流水人家”的情景再现。这类画作被孙鸿钧赋予了唯美而又儒雅之神韵,无论是气氛烘托,还是人物描摹,均呈现出浓郁、鲜明的文化特质,反映了画家内心的感悟与不尽的情缘。然而,即便是渲染、彰显儒雅之气,孙鸿钧也决然跳出了“小桥流水人家”孱弱和虚幻的窠臼,多以浓墨重彩表现山川、河流的优雅、庄重,自强烈的色调对比中映衬画面的意境之美、朴拙之气。能做到这一点,实在不容易。我们知道:传统的中国山水画大都注重清幽飘逸的格调与品位,使观者“如沐春风” ,得到心灵的陶冶与享受。而孙鸿钧则善于自渲染高山峻岭的磅礴之势中,寻求颇具冲击力的“视觉效应” ,依托磅礴之势与孱弱、虚幻间营造的反差效果,形成或婉约飘逸、或气势雄浑的山水景色,宛如从传统山水画中衍生出一派新气象、新景色,虽尚未构成令人瞩目的宏大气势,但那入神之境入化之境却也足够耐人咀嚼、耐人品评的了。而他另一种类型的山水画则为反映当代山川景色的作品。这些作品与中国传统山水画相比较,凸显出“杨柳新枝”般的清新与探索性。画作中,孙鸿钧的“点睛之笔”不在于楼台亭阁、山水景致的变幻,而是把握住了营造山川景象氛围的尺度,用清新而又斑斓的色彩,润染了山峦起伏、云烟氤氲的朦胧气势;意思不浅露,却又蕴含于细腻的笔墨之间,在整幅作品中借助细微的色调变化,表现了当代锦绣河山的壮观、秀丽之美。
应当说,孙鸿钧的山水画既讲究中国传统绘画的章法与笔墨,又不拘泥程式化的绘画模式;他的每一幅作品都能够在构图、色彩和画面布局上,让观者悟出其苦心经营般的探索与渴求。孙鸿钧也善于从其他画种里汲取营养,从他着力润染的山峰、云雾中,不难看出油画、水彩、木刻等画种的身影。而这种融合又是富有创造性的,赋予了工笔山水画新的元素与灵动的效果。但最能撼动观者心灵的,仍是画家所擅长的“细腻之美” ,即在平稳中求变化——小桥流水、野草闲花,越是细微、空灵之处,越能以物传神。包括山川丘壑的变化,河流树木的呈现,既不是传统绘画技艺的再现,亦不止于实景的临摹,而是将“物象”的景色自然化、细致化了。这样的变化缘于画家对大自然的特殊感受,更缘于画家心中迸发的创新观念和创作激情,所谓“于平稳中求变化” ,才能画出与众不同的“逸品” ,也正是这个道理。
除了谋篇布局方面的雄浑大气之外,孙鸿钧的山水画还优于“造境” 。传统的中国山水画,多年来已形成程式化的绘画模式,若想有所拓展和突破,尚需画家寻求更加唯美的描摹境界,尤其注重在“造境”上下功夫,方可走入绝妙的境地。众所周知,美到极致的山川景象往往来源于大自然的神奇造化。孙鸿钧深谙此道,他笔下的丛林峻岭、瀑布清泉以及山壑间弥漫的云雾,无不倾注了画家对大自然的真实情感,所呈现出的诗情画意,流淌出的幽幽心音,不造作、不牵强,一笔两笔,皆成气象,笔墨点染,尽显韵味。所造山水“画境”与大自然浑然一体,妙趣天成。
北宋韩拙在《山水纯全集》中提出:“凡画有八格:石老而润,水净而明,山要崔巍,泉宜洒落,云烟出没,野径迂回,松偃龙蛇,竹藏风雨也。 ”孙鸿钧潜心作画数十载,在绘画功力上亦有着独特的匠心和功力。他举笔即谋气韵,所画巍峨山川境险意深,润而生动,画中极少有一蹴而就之笔,且用墨精彩,设色高华;山间楼阁布置错杂曲折,顾盼生姿,真正走入了“有理、有气、有趣”的唯美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