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妇女像(中国画) 1956年 李斛 中国美术馆藏
工地探望(中国画) 1954年 李斛 中国美术馆藏
“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画之可采入者融之。 ”徐悲鸿在《中国画改良论》里提到。在20世纪中国美术史上,“融合中西方绘画”是关键词,而李斛便是诸多探索者中一位杰出的代表。李斛的中国画取素描之长,借用油画之色彩丰富和水彩画之技法多样来拓展人物画技巧,推进了中国现代人物画的发展进程。适逢李斛百年诞辰之际,由中国美术馆主办的“融象创真——李斛百年诞辰艺术展”于11月7日至20日在中国美术馆展出。展出作品均为中国美术馆、中央美术学院、北京画院及李斛家属的收藏,以中国画、油画、素描、速写、雕塑等百余件经典力作全方位展示李斛的艺术风格和艺术成就。展览开幕当天,李斛家属将20件李斛代表作品捐赠给中国美术馆。
李斛于1919年出生在四川省大竹县一户贫苦农家,青少年时期他就表现出对绘画的浓厚兴趣,借着“心怀远志,不畏近难”的座右铭,他不断挑战,于1942年考入中央大学艺术系,在徐悲鸿、黄显之、吕斯百、傅抱石、谢稚柳、李瑞年等名家大师的亲授下,刻苦钻研、学习美术。徐悲鸿很赏识李斛,李斛也深受徐悲鸿的影响,在作品里不断寻求中西绘画之间的和谐、互融。“徐悲鸿先生非常肯定他的勤奋和才气,在他‘融汇中西’方面给予了很大的肯定,他就是凭着这样一种信念一直走下去的。 ”李斛之女李蓉说道。
在一号展厅入口位置,陈列着李斛的油画《自画像》 ,它创作于上世纪40年代。画中的画家手持画笔,目光坚定温和地看向前方,似乎以此勉励自己为艺术理想而努力。作为“徐蒋体系”的遵循者,李斛一方面将西方之“型”和东方之“魂”结合进人物画,另一方面遵照蒋兆和直面人生的艺术态度,将创作焦点立足于现实、观照人生;他以《嘉陵江纤夫》 《战火中的难民》 《强种》等作品表达对现实的批判和对人民的悲悯之情。
对于徐悲鸿的艺术主张,李斛有所继承也有所发展,继承的是洋为中用的创作方式,发展的是在艺术实践中对个性色彩的强化。展出的《印度妇女像》曾有这样一段故事,这幅画创作于1956年,模特原型是印度大使馆一位外交官的夫人。“她到中央美院参观,老师们都觉得她的形象好,希望给她画一幅像,她也欣然同意了,我父亲就这么在教室画起来。画完后,在座的人都觉得父亲这幅画非常好,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地传出去了。 ”李蓉说。后来,《印度妇女像》在展览会上公开亮相,“人们对这幅画争议很大,有人说这不像中国画的画法,有的人却认为这是一种探索,但不管怎么说,大家都认为这是一幅非常好的画。 ”
对于李斛的人物画探索,徐悲鸿也曾经留下“以中国纸墨用西洋画法写生,自中大艺术系迁蜀后始创之,李斛仁弟为其最成功者”的称赞。李斛画人物注重用色彩,把水墨皴擦悄然融入色彩的塑形中,在水的调和下,色与墨相互交融。他还将用线造型用到素描写生和中国画创作,无论是轮廓线或是衣纹处理都符合形体结构,以线的虚实、疏密、粗细、张弛节奏来表现空间和结构的转折。上世纪50年代末,李斛比以往更加重视向传统学习,他1958年拜李苦禅为师, 1961年去敦煌莫高窟考察,对传统笔墨和色彩特征的着力,使他的艺术创作既有西洋画的严谨精确,又兼容中国画的笔墨意韵,在《关汉卿》 《白石老人像》等作品中实现了西方写实技法和中国画写意精神的有机融合,展现出他对传统笔墨语言出色的驾驭能力。这些艺术经验都被他用在教学中。
1951年,李斛受到徐悲鸿邀约到中央美术学院绘画系任教,提出“在传统的基础上吸收外来”的主张。他将传统的“线”造型融入素描写生和中国画创作里,确立了今天依旧沿用的“结构素描”训练方式。“新中国刚成立时期,‘运动’多,教学任务也很重,但父亲非常珍惜新的生活环境和工作条件,画了大量的创作、速写和作品。 ”李蓉说。李斛观察能力敏锐,尤善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内心世界,从平凡琐碎的现象中挖掘出抒情的诗意和感人的气息,创作出神采各异、形神兼备的人物形象。
在课堂示范之余李斛经常带学生外出写生,深入生活,从事劳动,在生活中汲取营养,画记忆画、锻炼感受观察和记录生活的能力。大同煤矿区、石景山钢铁厂、京郊农村都留有李斛师生写生、劳动的足迹和大量表现瑰丽风光、人文建筑、建设场景的珍贵作品。其中《夜战》《草原新城》 《十三陵水库工地夜景》等描绘夜景的作品,一反传统山水画计白当黑的象征手法,抓住明暗虚实关系,综合运用冷暖对比、光影效果,把传统山水画的笔墨语言与西洋画的明暗、色彩、空间透视等造型方法结合起来,使画面既有意境美又有真实感,既有笔墨韵味又有光感和整体感。“他是中央美术学院人物画教学的主力教授之一,深受人们尊重和爱戴,人们永远欣赏他创造的富有真情实感和艺术魅力的作品。怀念他为人、为艺、平凡而高贵的人品,他的业绩也会记录在中国美术史册。 ”中央美院教授邵大箴在贺信中说。
李斛曾书:“人生有限,艺术千秋。 ”他终生坚持的不过就是两件事:一为丹青绘事,一为教书育人。然而令人扼腕痛惜的是,李斛于艺术创作盛年与世长辞,终年56岁。“他未有充足的时间来实现自己艺术追求上的宏愿,但他留下来的艺术创作和已取得的艺术成就,倾毕生心血为新中国美术发展作出的卓越贡献,都值得后人肃然起敬,深入研究。 ”中国美协副主席、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表示。就像李蓉所说:“这就是父亲,一个为画来到这个世界上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