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贯中西的澳门风采
栏目:视线
作者:本报记者 张亚萌 实习记者 宫剑南  来源:中国艺术报

东张西望(复合媒材装置) 徐凌志

  妈阁庙、三巴圣迹、澳门邮政总局……在中国美术馆的展厅里,老城澳门的一幕幕景观正以各种艺术形式精彩展现。作为中西文化荟萃的历史名城,澳门汇聚了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多种文化在这里相映成辉、充满活力。在澳门回归祖国20周年之际,由中国美术馆、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文化局、澳门艺术博物馆共同主办的“融——2019澳门艺术家作品特展”于11月8日至30日在中国美术馆展出。展览通过65位澳门艺术家创作的书法、中国画、水彩、油画、版画、混合媒材、陶瓷、雕塑、装置等76件(套)作品来呈现澳门当代视觉艺术的成果,促进澳门与祖国内地的艺术交流。

  “以‘融’字作为本次展览主题,是基于澳门在开埠近500年以来一直以广纳四方人士、融贯中西文化为社会发展的特色,藉此期望在展览中也体现一种融合、融和、融会和包容的精神气度。 ”澳门艺术博物馆展览策划梁慧萍表示。入选的中国画保存了传统艺术中诗、书、画、印为一体的特色,而山水画则致力突破传统程序和皴法处理,探索章法的创新性。装置作品既巧妙地糅合澳门古今文化遗存和当代风情,也熔铸着澳门艺术家创作语言的变革。

  艺术家们用各种方式表达心系祖国和对家乡澳门的热爱之情。徐凌志的复合媒材装置《东张西望》集合20组雨衣材料做成装置,寓意“澳门回归20年” 。五彩斑斓的雨衣象征雨水滋润大地后,一片百花盛开的景象。每一件雨衣用数码绘着澳门的文化“印迹” ,将这里的古今风情及20年来的回归之路清晰地展示给观众。张曦之的陶瓷装置《月相——光的追求》由同样大小、风格一致的瓷板画组合而成,作品以墨色和黄色表现出如同现代水墨的图像效果,以其水墨韵味表达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用追光的月相隐喻回归给澳门的发展和人民幸福所带来的希望。吕泽强的水彩画《一河两岸》则画出了澳门与内地的两岸情。“艺术家将创作的目光聚焦在澳门特有的中西文化交融的人文色彩和文化印记之中,用独特的艺术语言,以丰富的艺术形式呈现了这座城市中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相映成辉的澳门记忆和精神家园,展现了澳门在回归祖国以后,当代艺术创作的多元开放和勃勃生机。这些作品呈现出澳门艺术家在艺术语言和艺术观念上的创造与创新,同时也彰显出中华文化精神对艺术家的深刻影响。 ”中国美协副主席、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认为。

  还有部分作品呈现出澳门艺术家对当代潮流的敏感。如结合客观山石元素和主观环境感受的《此山中》 ,营造出既真实又虚假的心中世界,又在保有中国画传统特色的同时突破传统;《迷墙系列之三》中加入当代语言和心理暗示,探讨自然与人的关系,不仅构图题材别有创意,叙事语言也丰富多元。正如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文化局副局长陈继春所说:“这些画作不再如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一样以情节性叙事为特征,而是注目普通民众日常生活,又或是祖国大地或澳门小城的壮丽风貌的描写与关怀,这种回到生活的表述,折射出澳门当代艺术思潮的新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