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思梅:一纸江南
栏目:画者
作者:本报记者 张亚萌  来源:中国艺术报

一舟载得雅人归(2019年) 周思梅

  《江南三月烟雨中》以南方的湿润气息与西画光影融入中国画,“快了没有水分,慢了没有质感——速度控制很微妙” ,创作者周思梅说,她还特别钤了一方印“一纸江南” 。这件作品与其他56件中国画及书法,一同展示于近日由苏州市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会等单位于北京荣宝斋美术馆举办的“吴门传馨——周思梅书画展”中。在展览里,周思梅将苏州的江南水色展现在书画之中,呈现“一纸江南”的温润魅力。

  苏州自古以来就是一座充满文化气息的城市,吴门画派奠定了苏州作为东方艺术重镇的历史地位。吴门书画,如画家戴敦邦所言,一如脱俗儒家风范幽幽袭人的馨香,沁之心脾,一如高士举止做派翩翩欲仙的旷远,超凡脱俗。荣宝斋原总经理郜宗远言,周思梅“由画入书,复由书而入画,再以画而溯书”的“渊源传统,笔墨雅正” ,的确与吴门画派的传统息息相关。半个世纪前,苏州郊区农家的一个小姑娘“四妹” ,每天上学前经过村口土地庙时,在庙门前一块青石板上用树枝蘸着水描写半天字后才去上课,风雨无阻,冬夏如一;“五十年前的老屋后门,有一条小河,小河清澈如镜,十六岁的三姐姐每天早上在这里洗衣淘米操持家务,吾在前门的水泥板上练字,那时姐姐是村上的一枝花。五十年过去仿佛就在昨天” ,她在作品中这样回忆。从上世纪80年代起,周思梅就不断将童年水乡的这段生活记录在画作中,今年,她又将这些早年生活的酸甜苦辣融入《童年的记忆》 《有位佳人在水一方》《若到江南赶上春》 《江南秋风十里香》等作品中。

  在求艺之路上,她得到很多书画名家和学者的提点和提携。她早年跟随费松伟、朱耕原、徐绍青、邵文君等诸先生学习山水、人物、书法,再师从海上书画名家钱定一,近年又入戴敦邦先生门下得其亲自教诲,因而其画传统飞动,酣畅华滋;其书立骨显神,笔精墨润,一派古贤气象。

  早年间,周思梅以书法名于书画业界,她临《孙子兵法》 《灵飞经》 《丧乱帖》 《金刚经》等作品,文质彬彬,秀逸有神,字里行间有灵动自如的随性,却又不失淡定与静穆。“我写《道德经》 8遍、 《千字文》与《三字经》共60遍、 《孙子兵法》 57遍、 《金刚经》百遍——一方面是练字,另一方面也是学习文学的过程。 ”她每天临习和创作12至14个小时,只在钟灵毓秀的山水田园中专心笔墨。她认为,书法是所有艺术的基础,书法只有线条可供驱使,而大道至简,能与各种艺术触类旁通。

  在筹办“吴门传馨”展览的空当,周思梅还创作了册页《天游》 ,一页是画倪瓒、石涛、黄公望等笔意的作品,对页就是自己创作感悟的文字。这件她很满意的册页也代表了她在临创之间不断游走的状态—— 《月下清欢》 《山静日自长》等作品,临石涛笔意,但又有自己的趣味, 《梧竹清荫》是看了故宫博物院办的“四王”展览之后的感悟:“留连数日,心摹手追。 ”“临摹是创作的第一口奶——上世纪80年代老师借给我石涛的真迹,我就不自觉地临,之后又学赵孟頫、倪瓒、董其昌、沈周。钱定一先生收藏了王宠的书法,我从中又得到了他怡然自得的‘偷着乐’的那种书法意趣……2015年前后,如同种子发芽一样,我突然能把所有东西整合出来——取法乎上,才能获得眼界和格局。 ”周思梅说。

  周思梅言,吴门传统不是僵化的,也不是一种“概念” ,而是历代前贤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经典作品,是一个个焕发着自有生命的综合体,一如她在展览中所抄录朱履贞之《书法六要》所言:“书有六要,一气质,二天资,三得法,四临摹,五用功,六识鉴,六要俱备,方能成家” ——书如此,画亦然。在她看来,临习古人是“找来路” ,“新不是创出来的,是不自觉的流露的结果。传统吃够了,消化了,吐出来,就是创新——它是所有学到的营养元素的自然生发。对当代画家而言,作品一定会带有时代气息,不需刻意而为;只有沿着古人的道路走一遍,才知道自己该走什么路” 。

  生活中,周思梅也颇喜画梅兰。她的兰花,兰叶片片舒展,飘逸而秀挺,流畅而纤美,不在一笔一墨之肖,甚至不在花叶舒放之间的风姿,而在笔意纵横间高远的画意,正是“有兰一束,藏之幽谷;只要清风,不需沃土” 。而其《三梅图》 ,梅枝间淡绿层叠,乃先画墨梅,用没有洗干净墨的笔蘸石绿而得——梅花之香,必经苦寒而发,须向静处来品,周思梅画下那些“一纸江南”风貌的作品,也大抵如此。“我喜欢画向上的梅枝,是对自己的期许;我绝少画红梅,也是内心的一点点骄傲” ,她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