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成为奇特单细胞的截面体
致心爱太阳的交响乐
“作为艺术家,我要使我的每一件作品不只是物体,而是哲学的承载,很多作品都是我东方思想的呈现。 ”在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内的白色展墙上,享誉国际的英国艺术家安尼施·卡普尔向观者分享着对于创作的深刻思考。10月25日至2020年1月1日,安尼施·卡普尔于中国举办的首次大型个人展览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开展。展览由中央美术学院、北京市总工会总主办,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太庙艺术馆主办,呈现了艺术家横跨35年的重要艺术创作,展示系列气势恢宏、自成一体的装置作品。随后,展览将从11月11日起至12月28日,在北京太庙美术馆展出形态优美、情绪饱满的雕塑作品。本次展览是对卡普尔视觉艺术语言的深入探索,是中英文化交流的重要见证。
“卡普尔是一位多文化环境中成长的艺术家,一位跨越了文化、国界与民族的艺术家。 ”开幕式上,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策展人王春辰介绍。“其艺术是整个现代艺术的汇集,以剖面、直线、曲线、立方等现代艺术的形式表现,传递着现代艺术纯粹至高的美学观点。他的作品完整地反映了现代艺术对材料的应用、对形式的探索,同时也极具文化的象征含义,不仅使观众看到了一个伟大、极致、美丽的形式,同时在这种形式之下,观众会根据自己的感受,体会到梦境、幻境、诗意,甚至是一种世界起源。 ”
美术馆当代建筑空间聚焦卡普尔迄今为止艺术作品中重要的四件,呈现出了其作品的戏剧与表演性。 《致心爱太阳的交响乐》在入口大厅以崭新的面貌迎接观众,血红色的蜡质砖块从几个上升的传送带末端戏剧化地坠落至一片同样材质的聚合物中,一个悬浮着的巨大红色太阳注视着这个机械化的、毫无人为因素的场景。艺术家的手被一个看似自动的机器替代了,因而观看者可以更为直接地感受这件作品并获得一个主观且深刻的体验。美术馆三层展出了卡普尔在2015年法国凡尔赛宫个人展览首秀的创作《将成为奇特单细胞的截面体》 。这件颇有力量的作品探索了内部与外部之间的关系。卡普尔不仅给观者呈现了令人着迷的生物形态设计,并一同邀请他们通过侧面隐蔽的门进入作品内部,打开了一个由亮丽孔洞组成的网,鲜红的洞被神秘地连接在了一起,生成了关于躯体、存在与信仰的强烈隐喻。在作品旁的另一空间,一辆涂满湛蓝颜色的挖掘机静默驻立在几百吨红色泥土上,对比鲜明的场面构成了卡普尔工业景观作品《远行》 。漫山遍野的红色色粉如浪涌一般,层层叠叠,形成热烈的景观。而美术馆四层的巨型自动装置作品《我的红色家乡》是一件自生性艺术作品,机器带动一条金属臂沿着装有25吨红色软质蜡的开口容器的表面转动。金属臂在一个小时的转动中,环绕着蜡质表面缓慢运动,好像在搅拌材料,不断塑造蜡的形状,反复形成奇特的景观。
除了这些大型装置作品外,卡普尔还展出了过去几十年的艺术实践中重要公共项目作品的模型,包括《云门》 《轨道》《南岸中心》 《地铁站,蒙特圣安杰洛,那不勒斯》以及本月会在纽约展出的《伦纳德街模型》 。
此次个展的另一部分将在位于故宫紫禁城古建群中的太庙艺术馆展出,拥有600年历史的太庙,由体量巨大的建筑与庭院构成。卡普尔通过一系列不锈钢与颜料雕塑对空间的反射和折射,与宏伟的建筑与历史进行前所未有的对话。他在概念上最具冲击力的一组相互呼应的作品《S曲线》和《C曲线》将被放置在太庙中庭。 《S曲线》是两片大型不锈钢无缝连接形成的“S”形雕塑,而《C曲线》则是一整片巨大的弧形不锈钢。两件艺术品两侧的凸面与凹面,则分别直映与倒映出周围的景象。围绕着这些作品的将是另一组卡普尔的重要不锈钢雕塑作品,包括《斯塔夫》 《非物体(尖顶) 》 《非物体(门) 》 。这些作品皆呈现了颠倒的映象,将观众融于周边的建筑与环境中,挑战观者的感知体验。
在太庙艺术馆享殿的两侧配殿中将会展出颜料雕塑。卡普尔对颜料的运用是其许多开创性作品的基础,并凭借富有创新性的颜料系列《1000个名字》声名鹊起。延续此系列的其他颜料雕塑作品,包括蓝色的《天使》和多形多色的《反射红色的一个私密部分》都会出现在此次的展览中,绚烂多姿的作品将充盈着古老的建筑空间,不同的形状与突起迷惑着观者的双眼。
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同时也是本次展览的学术顾问范迪安指出,作为世界上最多产和最受人尊敬的当代艺术家之一,卡普尔是融古今、贯东西的典范。他的创作根植于古印度哲学思想,将东方文化的精神内核与西方艺术观念熔铸一炉,在古老文明的当代转换中不断探索创新。他的作品总是激荡着神秘而强大的共振力量,在材料媒介和象征表达之间、在自足形态和生态环境之间建立起独特的关联。举办卡普尔的展览对于我们重视传统文化的当代转换和创新发展,拓展艺术的公共性、共生性,具有特别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