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用“文娱大爆发”或“文娱大发展”来概括近20年来中国文娱产业的发展,以“大众文化”发展的社会理论来理解这种变迁和发展
文娱生产体制及传播技术-环境的变革,使得我国文娱产品快速增长和多元化,网络文娱在文娱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城市化快速推进,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不断提高,生活方式快速现代化。民众在教育、文化、旅游、娱乐、体育、休闲、通讯及数码电子等领域的消费持续增长;教育、文化、娱乐产业的生产模式及市场-社会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相关产业快速发展;图书、电视、电影供给全面爆发,符号消费兴起。
新世纪以来,在技术和资本的联合推动下,我国互联网普及性大大提高,网民增长迅速并成为网络文娱内容的重要生产主体。文娱产品在数量、内容、形式上极大地丰富了我国大众文化产品,城乡居民的文娱方式快速互联网化。电视和互联网技术的叠加造就了大众文化兴起的中国版本。
欧美国家大众文化伴随传播技术变革发展演变的历史为我们理解当前中国大众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线索。现代传媒(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所导致的大众文化爆发,不管是报纸时代的“黄色新闻” ,广播时代的“广播剧” ,还是电视时代的“肥皂剧” ,都曾引起知识分子和文化精英的担忧,并导致思想理论和社会研究的“文化转向” 。相关研究和理论值得借鉴。
中国文娱大发展是在社会经济、城市化快速不均衡发展背景下迅速展开的,呈现出更大的异质性与多元性
在文娱大发展之前,我国群众的文娱生活选择少、水平有限。在不均衡发展明显的大背景下,民众的文娱消费和审美水平整体提高的同时,群体间的差异也进一步扩大。城乡之间、大城市和小城镇之间、不同社会阶层和队列之间在收入与消费水平、文娱方式上都出现了较大的分化。
互联网的连通性扩大了大众文化的冲击力,在互联网渗透率提高和网民结构、网络活动内容变化过程中,大众文化获得了巨大的曝光机会
在互联网普及前,不同群体间缺乏直接链接的渠道,文娱产品主要由专业人士生产,并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电影等有专业机构和人员把关的渠道流传。但随着互联网普及,越来越多的普通大众被直接链接到开放的网络平台上并成为文娱内容的生产者。从而使各个群体的资讯、思想、观点、生活记录都得以呈现在世人可见的网络空间中。
中国互联网的普及是从精英开始的,早期的互联网文化存在明显的精英化、知识化特征。随着网络渗透率的提高,网民主体快速“平民化” ,从最初以专业技术人员、大学生和城市精英为主,逐渐囊括多数城市中产,进而到多数城乡居民和初中及以下学历水平的民众。网络活动的主要内容也逐渐从工作生产相关的信息交换,转向娱乐消费与社会交往。网民主体的结构性变化有利于感性颜值以及直观刺激的内容快速走红,网络流行现象或网红人物更加容易被人们注意到,影响人们对整体社会生活样态的判断。在资本的推动下,一些迎合低俗需求的文娱内容被生产和传播,图片、视频等富媒体产品逐渐占据大量份额。
随着社交网络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网络应用形态迭代更新,个人取代话题成为网络信息和流量的承载体,方便了网络影响力在个人身上的累积和变现,部分人物成为网络红人,获得了巨大的回报,进一步激发了大众和资本参与文娱生产和传播的积极性。大众文娱内容和形式快速多元化的同时,科技对文娱体验的介入日益深入,各种便携、可穿戴设备改变了文娱体验的方式,出现了强调感官刺激、审美“杂食化”、“浅表化”的趋势。
国家产业制度对文娱产业和互联网发展,以及网络文娱生活的形态影响巨大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变了传统的文化生产体制,大众文化生产主体成长迅速。国家大力投资信息和互联网产业,鼓励创新创业,使得我国互联网基础设施发展迅猛,互联网产业迅速发展,并成为我国物流、零售、支付、信息交往等基础设施系统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