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中国青少年文娱生活与审美趋向特征
  来源:中国艺术报

  当代中国青少年的文娱活动和审美观念正是发生和形成于上述市场经济、城镇化快速发展、大众文娱产业和互联网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它们对我国青少年的成长与审美趋向构成巨大的潜在影响,影响的程度受家庭、学校、社区及公众提供的陪伴和引导的质量的调控。由于阶层、地区、群体分化的局限以及社会观念的制约,部分青少年无法获得有效的引导和陪伴,深受电视和网络大众文娱的影响,或者无法形成和谐平衡的文娱观。

  长时间学习是青少年文娱生活的重要背景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儿童养育模式发生了巨大变化,更加注重养育质量。青少年的物质、文化生活条件大大改善,大多离开了劳动这种传统的教育方式,家务和体力劳动时间大大短于父辈,学习时间大大延长,学校教育和游戏娱乐成为青少年成长和社会化重要的场景。各阶层民众都对子女教育抱有较高预期,但由于优质教育机会有限,青少年从小就面临巨大的升学压力。调查显示,初中生每天课后作业时间超过2小时,周末超过3小时。城市中学生参加过课外辅导班的比例超过60%。17岁以下未成年人综合阅读率达到85%。0-8岁儿童中,父母有陪读图书习惯的比例达到71.3%,平均每天达到24分钟。

  与此同时,民众对青少年的休闲娱乐认知有偏差,休闲娱乐被认为应该为更好地学习、生产做准备,纯粹享受的休闲娱乐不被提倡,甚至被污名化。家长和学校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会严格管控青少年的休闲娱乐时间。长时间从事课本学习之外的其他活动常被认为不务正业,变坏或者得了病,需要矫正和治疗。调查中频繁出现受访儿童想方设法逃避父母、老师的监管,进行娱乐的情况,例如半夜躲在被子里面看小说,将早餐的钱省下来买课外读物,趁父母不在家玩游戏、看电视等情况。成年人盲目压制青少年文娱活动的做法,降低了青少年独立面对和处理文娱活动欲望的能力,甚至在一些青少年身上出现了补偿性、报复性文娱活动的心理,导致独自面对欲望和诱惑时,无法实现自制和平衡。一部分大学新生在失去高中时代的约束和目标后,无法自主平衡文娱游戏及学习生活,沉迷于网络文学、游戏、体育运动和谈恋爱,出现学业危机。

  家庭是青少年娱乐的重要场所,电视和网络是主要媒介

  随着商品经济发展,我国城乡家庭的现金压力加大,两性劳动参与率处于全球前列,很多父母缺乏充足的时间陪伴子女学习和游戏,甚至长期分离。另一方面,城市化快速发展,中国由一个熟人共同体社会变为陌生人社会,适合青少年开展课余活动的安全公共空间和配套设施都比较有限。除校园互动外,家庭室内空间成为青少年游戏娱乐的少数安全场所。而家庭娱乐活动又以电视和互联网为中心,它们提供了最廉价、便捷的大众文娱产品。调查数据显示,中学生平时每天平均看电视时间超过1小时,周末超过2个小时;三分之二的初中生将看电视、上网、打游戏作为度过暑假生活的主要方式。电视节目成为重要的谈资和社交货币,不了解会显得离群。各类电视节目中,少儿节目、电视剧、综艺节目最受青少年欢迎。影视明星在青少年中影响力巨大,他们中参与追星活动的比例达到30%以上。

  随着互联网、电脑、手机在城乡各个阶层的普及,网络娱乐时间在青少年总文娱时间中占比越来越大,青少年已成为网络生活的重要群体。2017年新浪微博用户发展报告显示,微博有将近3.8亿月活用户, 30岁以下占比超过80%,18岁以下超过15%;企鹅智酷2014年报告显示,QQ有8.29亿月活用户,其中“95后”占比超过了44%。我们的调查数据显示,超过30%的中学生平时可上网,周末超过60%。上网的学生,平时每天上网超过40分钟,周末超过一个半小时。新闻资讯、网络文学、网络视频、网络游戏是青少年网络娱乐的主要内容。

  青少年喜欢刺激、新奇的作品,对视频、游戏、搞笑文娱内容接受度高

  从具体的文娱内容来看,青少年文娱活动相对比较多元,但较多人喜欢漂亮、新奇、惊险、刺激、优美的作品,不少受访学生认为平淡的故事很难吸引人,渴望“新”的题材,深度反思只是少数青少年的习惯。在电视节目方面,动漫和综艺娱乐节目深受青少年喜欢。以题材取胜的类型片是受到好奇心旺盛的青少年欢迎的。 “90后” “95后”对娱乐八卦关注度极高,明星效应和头部效应在新生代群体中的影响力巨大。娱乐圈经营明星的策略中, “卖腐”是重要的吸睛点。不少粉丝会去创作和阅读以明星同人CP为主题的文章。青少年对“脑残”文娱内容的评论并非完全负面,对网络段子、鬼畜等文化非常习惯。在他们眼里,文艺作品尤其是影视作品不一定要很正经,情节夸张、台词也不考究的戏更易在社交网络引爆话题,引发参与式消费,经典作品太正经。成人为青少年营造的紧张、平淡的生活以及对创新和想象的鼓励,可能是他们在文娱作品中追求搞笑、惊险、刺激、新奇的重要原因。

  具体到网络文娱内容方面,明星、搞笑、二次元、游戏等深受青少年欢迎。腾讯的QQ看点月活8000万用户中,“90后”占比近七成,“95后”占比接近一半,他们最爱搜索的TOP 20关键词集中在动漫、明星、游戏等领域,搜索占比分别为35%、30%、10%;最喜欢的公众号集中在游戏、动漫、娱乐八卦等领域,其中游戏类自媒体占比高达54%,娱乐八卦类自媒体占比26%,动漫与生活类自媒体分别都占比8%。粉丝超百万的公众号主要集中在二次元、美妆、黑科技等领域,包括暴走漫画、化妆师雨思、小美纪、日食记、胥渡吧、 DS老女诗、硅谷黑科技、买买菌、硅谷密探、不自然博物馆等。“95后”占比超过44 %的微博用户也呈现出类似特征,主要被选兴趣标签和阅读超过百亿的领域包括电视、电影、明星、搞笑、综艺、美女、动漫等相关内容;关注的热门话题主要为明星、综艺节目。微博头部账号中,属于美女、动漫、娱乐明星、电视剧、搞笑幽默等领域的最多。而在微博直播中,高颜值的帅哥靓妹获得观众最多,娱乐明星、商界名人获得打赏最多。

  青少年审美偏好有着较强的阶段性、队列性,体验中心性和可塑性,审美能力整体向好

  青少年正处在成长和社会化的关键阶段,见识、能力有限,偏好和价值观容易发生变化,不同年龄段的喜好差别巨大,不同队列也存在明显差异。年龄较大的青少年常对自己小学时喜欢的文娱作品(如偶像剧)评价“现在觉得好脑残” ,对曾经喜欢的歌手,认为现在“受不了他的声音” “不明白当初为何喜欢” 。而不同年份出生的青少年由于接触的媒介形式和流行文化不同,对文艺作品的理解、偏好也有所不同。“00后”从小受移动互联网影响,娱乐形式更加多样,他们看鬼畜视频、上全民K歌展示歌喉、上直播看网红,花大量时间刷社交平台,看剧、追星也受社交平台影响,主要喜欢“好看、努力、有才华”的明星。而“80后”和“90后”受电视影响更大,访谈中他们对喜欢的明星谈得更深入,更多提到“纯粹” “少年感”等抽象词汇,试图与偶像在心灵上贴近,对粉丝活动的热衷度相对较低。

  青少年在欣赏和消费文娱产品时主要以自我体验为中心,偏好多元。不同青少年对文艺的理解不同,有人认为文艺是一种偏文学的东西,有人表示文艺是一种感性的、美学的思考方式,还有人强调是另一种生活体验。城市受访青少年希望掌握的文艺特长五花八门:包括学西餐、学做甜点、学瑜伽、学养花、学调酒和美甲、学P图和剪视频。他们对能否完全理解文艺作品并不重视,认为只要能抓到创作者的主要意思或一个打动自己的点即可。他们主要关注作品内容,较少深入研究作品生产的社会过程及生产过程中的技术问题。由于认知、学习能力强,知识结构和价值偏好正处在变化阶段,加上文娱产品供给众多、更迭快速,当代青少年的文娱消费和审美偏好复杂多变,面临着缺乏共识性“经典”作品的问题,不同群体给出的经典作品不同,文娱作品的生产和消费都呈现快销化特征。

  青少年具有较强的可塑性,通过合理引导和长期积累可形成较好的文艺技能和审美素养。部分青少年能相对自主地选择文娱内容,会主动选择能带来不同审美体验的新兴文学作品,超越国别、语言、文化情境限制,在阅读和欣赏过程中可以超越正邪、好坏、善恶的截然二分,接受历史、人性的复杂性、多面性。调查表明,无论何种文艺特长和技能,包括文娱知识都需要长期的积累,一些更高层次的审美体验都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艰苦锻炼。如何创造条件鼓励和陪伴青少年渡过这一痛苦的积累阶段,考验各个家庭的能力与资源。

  青少年的文娱消费和审美受家庭、学校、同辈、社区的影响

  尽管文娱大爆发和互联网的影响巨大,家庭和学校生活仍是影响青少年文娱生活和审美倾向的重要力量。家庭条件、教养方式,学校硬件、师资及理念影响大。

  首先,青少年的文娱活动主要由家庭和学校直接供给,或者需获得家长和老师许可,或躲开家长、老师的监管才能接触到。家长陪读和睡前故事是城市少年儿童阅读启蒙的重要形式;学校推荐的“必读书目”是青少年阅读的重要内容。提起“课外阅读” ,受访高中生第一反应均为老师布置阅读的《水浒传》《红楼梦》等经典名著。虽然这些推荐书目给很多学生带来的触动不大,但在部分学生身上确实激起了兴趣。大学阶段,青少年接触到了更多的文艺活动、娱乐媒体,有更大的选择自由,并开始探索文娱作品的生产和传播过程本身。

  其次,文娱消费是一个社会互动和社会比较过程,文娱活动在同辈群体中有着持久影响。同辈群体或圈子不仅是在校青少年文娱消费内容的重要来源,还是推荐信息的重要来源。青少年内部会因文娱活动、文艺偏好不同而形成小团体,并带来群体压力和类似的文娱消费。年龄稍大一点的青少年对文娱作品的体验更深一些,对年龄稍小的青少年有很强的引导作用。

  第三,家庭和学校周边社区环境的影响不可忽视。书店(书摊) 、网吧、游戏厅、歌舞厅、电影院等提高了各类大众文娱产品的可及性。公共文化空间如博物馆、规划馆、科技馆、剧院等公共文化设施对塑造城市和社区的文化气息作用巨大,新一线城市和二线城市在相关方面的投入增长迅速。而散落在农村和城中村的公益组织、图书馆、网吧、WIFI信号对改善不发达地区精神文化生活作用明显,值得鼓励。

  青少年的文娱生活和审美偏好存在较明显的阶层和群体区隔

  由于青少年文娱生活主要在家庭、学校进行,而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不均,城乡之间,不同层次的家庭的教育条件、教育理念存在着差异,城乡和不同阶层家庭的青少年在文娱活动形式、内容,审美偏好上呈现出明显差异。

  学校、电视和网络对农村青少年影响很大。由于文化水平有限,加上外出比例高,农村家长在子女教育上不仅投入和择校的能力有限,在学业辅导和监督上也不够。一方面,大量农村学生开始进城上学,寄宿比例高,他们长期生活在封闭校园内,学校生活和校风深刻影响着他们的审美趋向。另一方面,农村留守儿童生活地的文化资源匮乏,电视和互联网是主要的文娱渠道。全国调查数据显示,农村青少年能够收到电视节目种类更少,上网的条件更差,但上网看电视的时间比城市青少年更长。我们在农村调查时,经常遇到农村小孩在小卖部蹭WIFI长时间玩游戏的情况。

  家庭教育及课外辅导班对城市青少年影响很大。城市父母更多参与到子女的教育过程,不仅可以为子女选择更好的学校,并能通过市场为子女购买多种学习培训机会、外出旅游学习机会等,参加培训班(除学业辅导外,大量的兴趣、特长班)和外出旅游的比例远远高于农村学生。城市家庭子女儿童期被陪读的比例更高,学习英文的时间更早,英语水平更好,有些城市家庭只给小孩看英文动画片,或者上双语幼儿园。

  由于成长环境不同,不同阶层的青少年在文艺素养和文艺技能上存在显著差异。基于首都大学生成长跟踪调查数据的分析表明,城乡大学生在文艺活动参与、文艺素养、审美技能上的差异明显,而且大学并没有缩减相关差异。文娱生活和审美偏好是青少年亚文化和“鄙视链”形成的重要依托。例如电子游戏Dota 2的玩家常常会鄙视LOL玩家,看英文原版动画的家庭会鄙视看《喜羊羊》等中文动画片的家庭。审美和文化区隔化的出现使得城市中产进一步强化了对子女的文化资本的投资,增加了城市青少年的学业负担,导致进一步的逐底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