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引导青少年审美趋向的有关建议
  来源:中国艺术报

  针对上述文娱大发展以及青少年文娱生活和审美趋势特征,结合社会发展趋势,为改善青少年文娱生活环境,提高青少年的文艺素养、审美水平,形成合适的审美偏好,我们有如下建议:

  切实推动社会经济的全面均衡发展,营造健康和谐的现代城市文明和信息文明

  城市化和信息化不可阻挡,未来中国的文明状态如何,取决于今天中国营造怎样的城市生活和信息生活。前面的分析表明,快速的社会经济发展、城市化和信息化,迅速提高了民众的文化生活水平,丰富了文娱生活内容,改变了社会交往和文娱休闲的方式,但由于发展不均衡、体制不健全、文娱产品良莠不齐,不同群体的文娱生活和审美趋向存在较大差异。从总体趋势上看,价值观念和审美倾向的多元化在所难免,需要在尊重差异和多元文化的基础上,逐步提高民众的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审美情趣。这就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推动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加强城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与运营,大力支持农村集体文化活动,推动基础公共服务和文化服务的均等化,让不同阶层、不同地区的青少年能够享受更好的教育和文化服务。

  加强对图书、电视、电影,尤其是互联网文娱产品的管理,引导文娱产品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相适应

  随着文化产业和互联网的发展,各类文娱产品,特别是网络文娱产品的获得变得越来越容易且缺乏把关人。靠家庭把关、筛选优质文娱内容的成本高、效率低。应该尝试文娱内容的分类管理,依法依规加强对头部平台的监管,动员各种社会力量(学校、家庭、民间社会组织)监督相关标准的实施,更高效地为更多青少年提供健康的文娱成长环境,发挥文娱产品在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中的积极作用。深化我国文化管理体制改革,形成系统有效的监管和服务机制,推动文娱产品的供给侧改革。

  增强家庭和学校的美育能力,扩大社会组织、科教文娱组织和场馆在文娱生产和消费中的引领作用

  家庭是人口再生产的基本单位,学校是青少年社会化的重要制度。应该进一步提高家庭、学校的教养能力,优化对青少年文娱活动的引导。切实改善城乡留守、流动儿童的教育条件。进一步推进高考和教育改革,从教学和人才选拔等多个环节入手,提高青少年的审美能力、文艺素养、创新精神。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的阅读技能与审美体验,锻炼青少年的深度审美能力、多元审美视角。此外,要充分发挥读者协会、影迷、粉丝社群等文娱爱好者、消费者社群组织,以及各类在线团体、论坛、公众人物在文娱产品供给、传播中的作用,引导青少年文娱消费和审美趋向。

  特别要注意强化文联、作协群团组织在沟通党和文艺工作者方面的桥梁纽带作用。更好地向文娱内容生产者宣传党和政府的政策和精神,组织教材教案编撰者、作家、文艺工作者、影视明星、网红主播、评论人员形成有活力的行业协会,深入基层和教育一线,了解当代青少年的生活和思想动向,打造符合当代青少年成长规律,能够引领和提升青少年审美趋向的教育及文娱产品。另一方面,要密切联系群众,开展深度调研,了解民众和消费者的需求;支持和引导各类读者群、粉丝群发展,引导青少年对经典作品、传统文化、英雄人物的关注和学习。要在大学生和普通民众中进行网络应用及创作培训。充分利用好青少年进行内容创作和文艺工作的热情(调查显示, “00后”中有超过20 %的人希望未来从事文艺工作)。文娱产品源于生活,源于人的交往,只有提高全体民众尤其是青少年的人文素养、道德情操、审美能力,才有可能使我国的网络社会生活、文娱活动变得更加和谐、有品质。

  审美趋势的引导不是短期项目能实现的,需要全盘规划,凝聚众力,分步实施,长期坚持

  文娱生活是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不仅是民众生活的重要部分,也日益成为经济生产的主要部分。中国青少年应该生活在怎样的社会文化环境?何种审美趋向是合理的?这与整个社会想要创造怎样的社会文明形态密切相关。尽管未来的社会文明形态还存在众多的变数和讨论,但总不会是凭空产生的,与整个社会当下的努力有关。可以说,今天我们抱有怎样的理想,有何种行为,未来就将怎样。这就要求我们明确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目标、中长期规划、五年计划,一张蓝图绘到底。这些目标不是短期的某个项目,需要各个部门和各种力量共同努力,长期坚持。文娱活动和社会交往、学校教育一样是培育现代社会合格成员的重要过程,文娱作品中传导和提倡的价值观念、审美倾向应该深深扎根于人们的现实生活,反映人们的需求、愿望,并合理引导民心和民力向着共建美好的生活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方向聚集。

  加强对文娱生产、大众文化消费及审美趋向的研究,把握社会精神文化生活形态变迁的规律

  过往对文化、娱乐产品生产和消费的社会过程,特别是互联网时代的网络社交与文娱生产消费研究还不够充分,较为接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文学研究、新闻传播研究等领域。不少研究过于强调文学作品、文艺产品的内容意涵和形式特征,而忽视了作品生产和传播的社会过程,忽视了对普通民众消费这些文娱作品的过程和体验以及由此带来的社会后果的研究。在互联网快速普及和文娱大发展的背景下,这种忽略会导致我们难以准确把握文娱生产和消费的发展方向,迷失努力的焦点。我们应该要大力度地推动以社会学、人类学的方法来深入研究和理解文化现象、互联网社会与青年发展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