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家汪世林把珍贵唱片捐赠国家
国歌首版样片入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栏目:聚焦
作者:本报记者 张亚萌 实习记者 宫剑南  来源:中国艺术报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首版样片  1949年底第一张

《歌唱祖国》首版  1951年9月第二张

  古老的手摇留声机,经过半个多世纪洗礼的黑胶唱片,留下的不仅是岁月的痕迹,也见证了历史的伟大时刻。当北京时代环球国际旅游有限公司董事长、收藏家汪世林慢慢摇动留声机,悠扬传出人民唱片厂1950年录制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时,人们集体起立,在庄严与肃穆之外,多了份对历史的敬意——这首发行于半个多世纪前的歌曲将人们的思绪带回到新中国成立初期。这是日前汪世林在中国国家博物馆捐赠系列唱片仪式上的情景。近日,记者专访了汪世林,听他讲述老唱片背后的故事。

  汪世林说,自己从2009年起在收藏圈朋友的引导下接触收藏。起初收藏的不是唱片,一次机缘巧合,遇见了一批唱片,大概有1300张。“我从小学音乐,看到这些唱片特别有感情。这里面,歌曲、乐曲、曲艺、地方戏都有。当时我很兴奋,就把这1300张唱片全买下来了” 。后来他在这基础上不断完善,从各种渠道收集唱片,“最多的时候有几万张,这些唱片集合了中国近百年来的经典音乐,包括几个版本的《黄河大合唱》 、梅兰芳的京剧、‘小蘑菇’和侯宝林相声的各个版本;另有周小燕、斯义桂、朱崇懋等老前辈的专辑;还有器乐曲《春江花月夜》 《晚会》 ……在艺术的星河里真可谓群星灿烂。就这样,我爱上了黑胶唱片。 ”

  在汪世林的唱片收藏序列中,有许多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作品,有新中国成立后全国人民广泛传唱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歌唱祖国》 ,也有反映这时期劳动生活的作品。此次捐赠给中国国家博物馆的33张黑胶唱片就是从这批中精心挑选的,包括12张不同版本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唱片、 11张不同版本的《歌唱祖国》唱片和上世纪50年代的经典老歌唱片。汪世林收藏了很多黑胶唱片,尤其偏爱新中国成立后的作品。对音乐极为敏感的他,在收藏中发挥了这种优势。12张各版本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唱片都是在过去的几年里从不同渠道收藏的。 “当我发现它们主题相同、年代却不同时,就把它们编成一个系列。那么这个全系列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唱片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出现在人们视野时,分量就很重了。 ”在捐赠那天,汪世林用手摇留声机播放的国歌版本是上世纪50年代广播专用的“绿芯片” ,他将话筒对着留声机,传出的就是当年广播里的声音。汪世林笑着说:“那个留声机是1917年生产的,它只能播放78转的唱片,音乐长度也只能放几分钟。现在这样播放乐曲自然是很古老了,但当年的声音、当年留下的印记和符号,用留声机播放更能直接穿越回当年的时代,因为这是真切的第一版的东西。对于现在的人们来说,怀旧不仅是情怀,还是通过这种方式学习、温习过去,走回那个时代。 ”

  12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起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七八十年代的各种版本都有。汪世林说:“这里最有分量的就是1949年底录制的样片。唱片在发行前,通常会制作样片让相关领导审核,这种样片是广播机构和政府机构才能使用的,不对外发行。特别是1949年第一版样片存世量极少,只有两三张,捐赠国博这张唱片就是其中之一。 ”另一件稀缺的唱片是1951年首版的《歌唱祖国》红唱片。据汪世林介绍,红唱片诞生于1951年,仅一年多的发行时间,加上材质的因素,使得红唱片存世量极少。“那个年代,没有很多调和剂去做唱片,后来就用铁粉做调和剂。当这种表面呈红色的唱片问世后,就有了红唱片的名字。目前《歌唱祖国》红唱片,存世量二三十张是有的,但因为是用铁粉压制的,非常脆,稍经挤压便会损坏,因此品相好的不多,这次捐赠给国博的1951年版《歌唱祖国》红唱片也是顶级的了。 ”在汪世林的捐赠中,还有第一张红唱片—— 《垦春泥》 ,这首歌由贺绿汀作曲,反映新四军在江南和当地百姓一起生产的情形。

  当1905年中国人做出自己的第一张黑胶唱片时,中国唱片的发展与世界几乎同步进行了。黑胶唱片的音乐格式在20世纪占统治地位,各种音乐类型都是通过这种方式留存下来。中国的音乐在这一张小小的唱片里演绎出许多故事,像360多个地方戏曲种,包括许多没听说过的,在黑胶唱片里就存有一些。为了留存这些文化遗产,汪世林自己做过一些数码翻录,“老一辈艺术家慢慢都过世了,有些人因为当年条件限制,没有把在世时的作品留下来。所以我根据爱好选了一部分唱片,做了一些研究和抢救,让它们可以传得更广,让属于过往岁月的东西能够以新的方式被人们了解。 ”

  汪世林在收藏唱片时也经历过很多曲折。收藏要有眼力,也要靠运气。 “ 《歌唱祖国》红唱片得来非常不易,是不断通过朋友的手最后到我这里的,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样片也来之不易。 ”他表示,从原则上讲,收藏家只收好东西,“只进不出” 。收藏过程有时会特别艰辛,夏天汗流浃背地挑选唱片,用大布袋装满,带回家一点点整理。冬天很冷,但要伸出手在无数的唱片里去搜寻。这还不算什么,特别是商议价格时的争执,有时会因得到而高兴,为错过而惋惜。收藏者太多,远不止自己一个,收藏者永远是“缺钱”状态,在这个过程中也会有焦虑,当学问见识增加,见到好东西时也会更清醒,也越能明白什么样的收藏不能错过。“有时因为时间点没有凑对,就会和喜爱的东西失之交臂。但收藏《歌唱祖国》红唱片的时间却很凑巧,花高价就买回来了。这张唱片同一版本的我有两张,一张捐赠给国家大剧院,另外一张捐赠给中国国家博物馆。 ”

  对于珍稀与价值,汪世林有着自己的见解: “其实价值都是人们赋予的,这次给国博的捐赠可以让人们再次认识到唱片的价值。能够把这些唱片和资料捐赠给国家,既有情怀,也很高尚,我感到很骄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