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萨娜一个和平的国家(油画)
哈依法·苏菲安·艾哈迈德·阿尔达法里(也门)
“咱们去参加第八届中国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吧,它和别的双年展不一样。 ”当外国艺术家看到第八届中国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英文版章程时,他们兴奋地相互邀约。为何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有此种魅力?中国美协分党组副书记、此次展览策委会召集人陶勤分析:“虽然如今国外的美术馆和艺术院校都在推崇新艺术,但喜爱传统艺术的艺术家仍有很多,有些更是游离于传统与当代之间,当他们发现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后很高兴,像是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艺术圣地。 ”
注重包容性的第八届中国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强调“绘画和雕塑的当代性延伸” ,讲究和而不同,正是宽容品格的象征,正如多彩的世界必然绚丽多姿,它在人类共同的诉求下演绎出无数精彩。第八届中国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正是以“多彩世界与共同命运”为主题。展览由中国文联、北京市人民政府、中国美协主办,于8月30日至9月20日在中国美术馆展出,来自五大洲113个国家的595位艺术家在各自的创作中书写了属于人类的共同梦想。“这个主题尽管抽象,却打开了能够充分发挥艺术家想象的空间。 ”本展策委会委员王镛说。黑格尔曾言:“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当艺术家通过表面、感性、直观的形式去表现事物内在的抽象理念时,丰富的美感就自然而然地诞生出来了,正如本届双年展中的作品一样。
今天的世界,文明不再以一种独尊,而是转为各种文明的和谐共生。当人类面临相似的未来与命运时,对于当下、未来、理想也开始有了共同的诉求。在640件参展作品中,国际(含特展)作品446件,中国(含港澳台地区)作品194件。在主题展以外,还有“白俄罗斯当代艺术”“韩国当代艺术”“新西兰当代艺术”“上合组织国家当代艺术”“从西班牙到南美洲当代艺术”“美国当代艺术” 6个特展,呈现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共同向往。
在主题展中,艺术家对人类共同历史的观察和反思几乎随处可见,体现在作品里就是深刻的内涵。尽管参展艺术家同是基于“文明互鉴”展开创作,但作品却未出现相似或雷同。不同文明在历经交流和互融后,反而激发出艺术家的创作灵感,作品面貌因此而丰富。任何一位活在当下的艺术家,最敏感的莫过于自己所处的时代,因此现实与命运是通常的焦点话题。中国艺术家李宏钧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将双年展主题进行了直接阐释,通过描绘人类发展的起源、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科技发展的现状来展现世界各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时代状态。中国艺术家王二平的《天涯共此时》描绘了中外朋友共赏“月食”的场面,以赏月这一中国特点浓厚的因素,寄予了人类共同的美好期许,大同世界,美美与共。
西方艺术家也用画笔展现出对同一个世界的期许。尽管希腊艺术家费伦蒂诺·帕拉斯凯维在《同舟共济》里以极简的形式表达,但他与中国艺术家的观念是相似的,即暗示人们对和平与和解的渴望。奥地利艺术家埃尔玛·安东·佩因特纳的《孩子的脚和梯子》画了不同肤色孩子的双脚,这些孩子来自不同的民族、文化和社会背景,以跨文化的背景描绘了缤纷的童年时光。就像他本人所说:“儿童代表人类的未来,因此全社会都应该同甘共苦,攀登进步之梯,共创美好未来。 ”
如今的东西方世界依然在交流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前行,人们对待环境、文化、科技、民族风俗等不同的文化形态热情极高。在《异彩纷呈》里,中国艺术家王仁华将以京剧、芭蕾为代表的东西方文化精华和谐呼应,用舞动的多彩世界折射出共荣共生的人类文化前景和共同的未来命运。中国艺术家冯玉英的《对话——达芬奇与齐白石》有感于东西绘画语言之异曲同工,得吴为山雕塑作品《超越时空的对话——达芬奇与齐白石》的启发,画出两位艺术先贤对话的情景。中国艺术家经冠一通过《旋律·融合》画出几个非洲青年在中国留学期间学习马头琴的情景,马头琴悠扬深沉的旋律吸引着不同文化、不同肤色、不同国家的爱好者,传达出艺术无国界、文化融合共生的理念。
纵观主题展的作品,各国艺术家对作品的处理方式是千变万化的。中国艺术家耿红彦的《露从今夜白》就是将青绿山水、纱幔、骏马等中国传统元素重新解构转化,构思出心系家园的意境。圭亚那艺术家罗伯托·提卡在《丰裕》中将象征财富的珠宝与光亮进一步夸张,产生严肃、令人深思的内涵。也门艺术家哈依法·苏菲安·艾哈迈德·阿尔达法里在《还萨娜一个和平的国家》表现出面对战争现实下的人性领悟。还有一些作品融合多种媒介,带给人耳目一新之感,也为整个主题展添加了活泼、开放的气息。
特展部分的作品地域特色浓郁。“白俄罗斯当代艺术”特展体现了白俄罗斯学院派的绘画优点:继承民间文化传统,同时兼具现代艺术发展的最新趋势。“在共同的文化背景下,俄罗斯艺术家们没有割裂与白俄罗斯历史文化遗产的联系,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身独特的艺术语言和鲜明的绘画风格。 ”特展策展人康德拉坚科·伊莉娜和萨多芙斯卡娅·索菲亚表示。韩国艺术家也表现出强烈的民族自觉性。他们骨子里有一种情怀,那就是对于国家昌盛的祈祷与祝福,呐喊和战斗。“韩国当代艺术”特展中的作品,色彩艳丽但不漂浮,山川河流激昂、奔放,不论山水,还是人物,主观意识贯穿始终,体现了其文化本源的传承张力。此外,以多样性为主的新西兰艺术又呈现出另一番风貌,就像特展策展人琳达·罗斯·泰勒所说:“近年来,大量移民和旅游者为新西兰
带来了新的‘多样性’ ,艺术家们也在面对更为复杂的身份认同问题。 ”“在毛利人和欧洲移民的影响下,如今的新西兰艺术家在多元文化环境中把目光投向全球市场。加上新西兰人非常喜欢去各地旅行,了解不同的文化,因此新西兰艺术也呈现出多样面貌。 ”新西兰艺术家埃文·乔治·伍德拉夫说道。美国是强调科技与创新的国家,他们将这种文化传统带入“美国当代艺术”特展中。费城艺术大学注重提升创造力,成为本次特展的焦点,重点展示了艺术家的创造力。“从西班牙到南美洲当代艺术”特展通过历史和现实两种层面,将距离甚远的几个国家连接成了一个文化集合体,艺术家在其中显出浓郁的本土色彩和现代的追求,想象各异,氛围奇特,过去、现实和未来在这里开始重叠。“上合组织国家当代艺术”特展则体现国际间人文合作的成果,多国艺术家用作品告诉人们,艺术是无国界的,更无需文字解说。
当相似的主题在各国艺术家笔下千变万化时,人们总会被其中的新鲜情感不断吸引。在当今世界里,人们都在不断追求进步创新,也终将在奋进中找到更加完美的表达方式,进而更好地诠释共同的命运。正如本展策划委员会顾问邵大箴对展览的评价:“世界各个民族是多彩多样的,包括生活习惯、宗教信仰、政治伦理,但大家共同的理想追求,就是和平、进步、富裕、强盛。我觉得展览主题之所以得到世界各国这么多艺术家的支持,就是符合大家共同的愿望,即追求和平、民主、自由、进步、繁荣。 ”
编织未来之路(综合材料)
弗洛朗蒂亚·奥伊科诺米杜(希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