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题材的精神塑造与价值引领
栏目:聚焦
作者:王宏伟  来源:中国艺术报
<div class=TRS_Editor><style type="text/css">

.TRS_Editor P{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DIV{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TD{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TH{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SPAN{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FONT{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UL{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LI{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A{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style>
<div class="TRS_Editor">
<p><font face="楷体,楷体_GB2312">  ◎对待艺术,包括草原题材美术,当然不能以一种简单的进化论态度去比照衡量不同时代背景下的作品。对于艺术家来说,追求作品的当代品格和现实精神理应是长期思考解答的艺术课题。对于以一类“母题”为承载,传达一个地域文化形象的“艺术”而言,艺术上的精湛表现、学术上的精心甄别、理论上的精深剖析才是促使其不断良性发展的良药。</font></p>
<p align="center"><img style="border-right-width: 0px; border-top-width: 0px; border-bottom-width: 0px; border-left-width: 0px" alt="" oldsrc="W020190815691629360575.jpg" complete="complete" src="http://www.cflac.org.cn/zgysb/dz/ysb/page_5/201908/W020190815691629360575.jpg" /></p>
<p align="center"><font color="#0000ff">芳草(油画) 詹建俊</font>&nbsp;</p>
<p>  回溯历史,将“草原”这一地域性、民族性都特别强烈的题材最早寄于现当代美术创作的,当数上世纪30年代便活跃于中国美术界的沈逸千、赵望云等人。1933年,沈逸千作为上海国难宣传团团长北上,争取蒙古王公抗日时,便将内蒙古当时的风土人情记录在自己的笔下。大约相同的时间,赵望云也来到当时的察哈尔地区,描绘了草原的风貌。当时,他们也许并没有意识到,“草原”对于后来中国美术的重要意义。</p>
<p>  其后,尹瘦石来到内蒙古,成为内蒙古美术事业的奠基人,带动了内蒙古当时很多本土的画家。后来,内蒙古有了自己的美术组织机构,与全国美术界也就有了更深入的交往,全国美术家对“草原”的认知也不断加深,吴作人、侯一民、詹建俊、冯远、萧淑芳、卢沉等人纷纷来到内蒙古写生创作,以自己的作品表达了对草原的深情。大约上世纪50年代,一些原本不是内蒙古出生的青年人在高涨的热情下志愿支边来到边疆地区,扎根草原,开始了自己的艺术人生,直接催生了内蒙古与全国美术界的交流,也是他们亲手培养了大批的内蒙古本土美术家。</p>
<p>  “文革”后,草原题材美术创作在全国真正产生影响,当是蒙古族画家妥木斯先生之功。他于1981年采纳老师罗工柳的建议,在中央美术学院举办展览,为当时略显沉闷的美术界送去了一缕清凉之风。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脚步,内蒙古相当一批艺术家成长起来,涌现出像张俊德、周荣生、海日汗、吴团良、田宏图、刘宝平、乌恩琪、刘永刚、砂金、周宇、侯德、王治平、董从民、易晶等优秀的美术家。这些美术家常年深入牧区采风写生,其中的很多人本身就是蒙古族及其他少数民族,他们和草原有着天然的联系和“根”性的情感,成为草原题材美术创作的主力军,由此也带动了各地美术家表现草原的热情。</p>
<p>  近些年来,随着草原文化影响力的不断扩大以及草原题材美术创作的不断发展,内蒙古及其他地区也涌现出一些以草原为题的年轻艺术家,他们有不少人已经在全国美术界取得了成绩。</p>
<p>  应当明确这样一个事实,伴随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的不断变化,艺术家的思想不断解放,艺术视野不断开阔,以草原为母体的美术创作也在不断走向多元、多样。当下,草原题材美术创作不仅在表现形式上变得自由,更重要的是体现出创作者本人精神层面的开放。由此,很多作品给观者带来的不仅仅是草原风貌、民族风情,更多的是作者对草原及时下生活环境的个人理解和表达。</p>
<p align="center"><img style="border-right-width: 0px; border-top-width: 0px; border-bottom-width: 0px; border-left-width: 0px" alt="" oldsrc="W020190815691629510593.jpg" complete="complete" src="http://www.cflac.org.cn/zgysb/dz/ysb/page_5/201908/W020190815691629510593.jpg" /></p>
<p align="center"><font color="#0000ff">那达慕场处(油画) 妥木斯</font></p>
<p>  草原题材美术的实质是艺术的地域性与独特性,从“文化自觉”的角度介入到其中进行理论上的深入挖掘应当说恰逢其时。从更宽广的文化层面来看,如何看待草原题材对于中国美术的意义,即是如何以“文化自觉”的理念对待当代中国美术格局,以及中国美术在国际文化交流与对话的大背景下的价值取向的问题。当前,要激活艺术家的创造力,增强民族题材艺术创作的影响力,就必须把实现中国美术的“文化自觉”和实现不同民族题材——包括草原题材美术创作的“文化自觉”进行有机的结合。在这个过程中,应当明确的一点是,中国美术的“文化自觉”必然离不开美术创作的地域性和多元、独特的民族特色。同时,草原题材的美术创作也应思考艺术的时代背景。正如美术评论家邵大箴所言:“正是当代艺术具有地域性和地方特色,艺术的当代性才有丰富的内容;也正是有当代性的追求,各地区的艺术才表现出时代的风采。 ”</p>
<p>  因此,对于当前中国美术而言,挖掘和弘扬自己的传统,表现自己的民族和时代精神已成为一个重要课题,这其中必然涉及对草原题材的表现和彰显。由于当前草原题材美术创作在全国美术整体格局中具有独特意义,我们应作出进一步的思考:</p>
<p>  首先,中国美术地域性与民族性的丰富,不单单是中国美术发展的需求,更是中国文化自信自觉的客观体现。对于中国当代美术而言,要在注重艺术家个体体验的基础上坚持艺术创作表现真善美的基本理念,更为重要的是进一步关注美术创作的多元和多样,并使其体现出中国文化的内核。其中,对包括草原在内的民族题材的表现和挖掘是必不可少、行之有效的途径。回溯历史,中国艺术之所以能在人类的文化艺术中占据不可替代的地位,一方面是因为历史悠久的人文传统,另一方面恰恰是中国拥有丰富多样的地域和民族文化艺术资源,以及这种艺术的多元和多样所带来的融合与创造能力。故而,中国美术的地域风格和民族性的丰富和强化是必要的。</p>
<p>  当然,还有一个方面需要我们进行思考,即要有相当数量的精英艺术家和经典作品突显草原题材美术的精神价值和导向。只有这样,才能使从事民族题材美术创作的艺术家树立自己的“文化自觉”意识,并使其不断得到强化,民族题材美术创作才能真正发挥其在社会文化体系中独有的作用。</p>
<p>  对待艺术,包括草原题材美术,当然不能以一种简单的进化论态度去比照衡量不同时代背景下的作品。对于艺术家来说,追求作品的当代品格和现实精神理应是长期思考解答的艺术课题。对于以一类“母题”为承载,传达一个地域文化形象的“艺术”而言,艺术上的精湛表现、学术上的精心甄别、理论上的精深剖析才是促使其不断良性发展的良药。</p>
</div></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