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银河补习班》剧照
尽管披着科幻电影的外衣,但《银河补习班》里较少有特效和科技奇观,仍旧是着重人文关怀、讲述理想化的父亲启蒙教育的故事。影片围绕如何解决曙光16号载人飞船重返地面时的联通问题而展开,时间跨越近三十年,体量庞杂。导演想要表述的内容点相当密集,剧情的关键细节上存在一些瑕疵,叙事逻辑性稍逊。但依托于几位主演的表演,部分情感体验还算细腻真挚。尤其邓超所扮演的父亲对孩子的接受和欣赏,为帮助孩子建立自我认同的情节设计跌宕起伏,尽管逻辑漏洞频出,部分硬煽情段落还是有一定感染力的。
其实邓超是一个表演上比较有张力,也特别具有个人风格的优秀演员。在他塑造的作品中,人物内心的纠结、撕裂等往往都被完整地演绎了出来。这些必然是剧情自身的需要;不能否认的是,表演体系中的角色塑造是要刻画性格并达到角色的感性状态的,邓超对这一点的领悟比较到位。当然,本片中也有比较刻意的人物情绪的描摹,尤其是人物性格的迸发仍然是被设置在比较极端的处境之中,如片头出任火炬手的最后几分钟营救,给建筑师父亲做了个“超人”的设定。大桥坍塌, “超人”被颠覆。于是,少年的心灵成长来自于伪“超人”父亲的引导。在缺乏现实说服力的剧情里,取表演之长补导演之短,这种略微过火有时又难免驶入极端的剧作,其实有可能传达了创作者对自我有所要求,但还不太有把握的焦虑感。每次做导演,邓超其实都很卖力,只是,“明星”这顶桂冠投射给“导演”身份的光环,在面对市场时也是有限度的。所以,怎么讲好故事、拍好电影不仅是他,也是每一个立志于此的电影人,需要长期研习且执著修炼的专业课程。
导演和表演本来就是两个不同的职业。跨行做导演,也需要进行一个新的自我认同的建构。这是一个破与立的过程,也是一种不同以往的自我成就。在努力撇开以往极尽恶搞和癫狂的都市喜剧套路之后, 《银河补习班》相比之前的《分手大师》和《恶棍天使》 ,风格上有了转型,导演技巧上也能看到明显的进步。作为艺术创作者,对于教育问题的聚焦及解决途径的尝试,不仅是一种艺术上的探索,也是社会责任担当的显现,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开端。
关于家庭教育,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 “父亲教育自己的子女是一个公民最重要的、第一位的社会工作。 ”电影《当幸福来敲门》《美丽人生》 《长江7号》都塑造了不同的父亲形象和父子关系。一位积极奋斗、反复强调信念、能和孩子和谐相处的父亲,会比任何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更加快捷有效地激励孩子的成长。
生物学上的父亲属性是唯一的、与生俱来的,但是社会语境中的父亲有着众多的文化指涉。人们对父亲的形象也是有期待的,要做一个合格的父亲也是需要学习的。中国传统的父亲一直都是权威形象,父子关系向来是比较深沉含蓄和内敛的。影片里面,一个有案底且备受羞辱挣扎谋生的父亲,一个成绩垫底总被欺负的儿子,父子在这样对等的形象设定下不断完善自我,充满爱、尊重、陪伴和信任,在轻松欢愉中揭示成长的真谛。
影片中的儿子是有着主体创造性的个体,通过在大自然中理解诗歌,逃课旅行看航展,在洪峰到来之前还被父亲拿着大喇叭继续教育独立思考,参与危机的解救等各种细节,促使孩子成为宇航员后,面对再艰难的现实也总有摆脱困境的解决办法。当然,这些处理太过戏剧性,没有必要且合理的铺垫,现实中缺乏参照也不可能复制,是其剧情逻辑遭到质疑的问题之一。不仅如此,剧中反复强调,清华北大只是实现梦想的过程和手段,那么,梦想到底是什么?箭靶子到底在哪里?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成功,而是要培养“人” 。所以,在审视影片中艺术化叙事的同时,如片尾儿子对于父亲终生所追寻的正义的理解,也引发了关于教育实践的反思。这种教育就完美了吗?
影片与其说是对传统应试教育体制的批判,倒不如说是在学校和社会教育的体系之上,对家庭生活中父亲教育的一种探索。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元,父母教育作为家庭教育的核心,是推动教育事业发展的基础。在一些不可预期的因素使家庭陷入极端悲惨的环境时,如何活得像个人?如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如何坚定内心的理想信念追求梦想,并承担起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即使本片观感上还有各种纷扰复杂的、甚至语焉不详、逻辑不清的剧情堆砌,电影所展现的理想化的教育模式和美好前景,还是传达了正面的力量。
这个逻辑上不那么通畅,也不那么完美的主要角色仍然被赋予了一个值得期待的父性灵魂。大家一直在讨论教育,关注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当中显现出来的各种问题。片中更是将千辛万苦送上贵族学校的教育资源和教导主任的教育方式等问题集中陈列了出来,但是所有问题的解决最终还得回到问题的内部。影片立竿见影的教育效果固然夸张,但也确实向我们展示了父亲教养投入对于儿童及家庭发展的重要性,也说明父亲的优秀品质和好的教育理念确实会带给孩子成长的力量。
德国哲学家弗洛姆曾经在《爱的艺术》中说,父亲指给孩子通向世界的路。片中父亲对孩子实施的教育,给人以启迪:什么是做好一个父亲最正确的教育行为?其实这就是当下家庭教育最现实的问题。应试教育体制下,分数和排名是最显著的成果。除了补课和反复练习,似乎没有更迅达的途径。而片中父亲所实施的教育方式,使得儿子短期逆袭的这个结果稍嫌突兀,还缺乏一些脚踏实地的细节支撑。但全片来看,父亲言传身教、以身作则,用正确的沟通方式积极引导孩子,重启孩子对学习的兴趣;父子深情的建构和父亲作为孩子成长的精神标杆的重要意义就凸显了出来。
电影作为一种大众传播媒介,教育性是其与生俱来的基本属性之一。1927年《银星》杂志发表过《电影与教育》的文章,指出儿童作为特殊的观众群体,应当从卫生和身体健康的需要出发,在父母和教师的帮助下观看指定的电影。但是怎么做父母?尤其是现实中存在的父亲教育的缺席等问题怎么来解决?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经说: “电影不仅是对儿童,而且对成人都是最有利的教育因素。 ”像这一类型建构优秀父亲形象的电影,潜在的对现实当中的父亲施以榜样的影响,正是它们独特的魅力与教育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