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准(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名誉主席)
我曾参与策划了2005年中央电视台播出的电视剧《冼星海》 ,冼星海是20世纪中华民族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他的《黄河大合唱》早在20多年前就被专家们评选为“20世纪中华民族自己创作的第一曲” 。通过音乐家的经历带出民族和国家的命运。电影《音乐家》很新鲜、很感人、很震撼,是对冼星海人生经历的一次艺术新发现、对冼星海精神和人格的一次新发现,也是新形势下中外合拍片的一部优秀作品。我们过去对冼星海的了解较为简单,这部影片对冼星海在逆境中的精神和人格的描绘,是此前作品中没有的。
影片有几个特点:第一,影片在表现冼星海人生最后精彩华章的同时,用写实和具有史诗意义的手法展现了中哈人民深厚的友谊。第二,真正优秀的音乐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冼星海用音乐的语言找到了友谊,创造了新的亲情。第三,音乐没有国界,但是失去祖国的音乐将是无根之木,离开祖国,冼星海在精神上和创作上陷入了艰难,这部影片表现了冼星海命运的悲情。第四,展现冼星海的爱国主义情怀,他始终心系祖国,不断地想回来,他的根在中国。同时,冼星海在哈萨克斯坦创作的作品应该多提及,影片应该将音乐作为主要叙事内容,体现音乐家冼星海的主旋律,而不只关注其人生经历。
饶曙光(中国电影家协会分党组成员、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主任)
影片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具有史诗气质、境界、内涵,让我们看到了在国家、战争,以及不可把控的个人命运之中的个体。第二,具有视听大片风格, “电影化”程度非常高。视听大片不仅仅是简单的视听场面,还要有很多电影化的人物与叙事,与所呈现的画面形成贯通。影片中火车、剧院、战争场面都具有很强的感染力。第三,并不是一部严格意义上的音乐片,却具有音乐片的风采与魅力,给人以一种独特的审美体验和享受。这部电影主要任务是塑造饱满的人物,再现历史的特定性,在这个基础上,音乐发挥了它的叙事和表意作用,在某些层面达到一种有意味的层次,让观众感受到音乐带来的力量。第四, 《音乐家》无论是对于“一带一路”题材的电影创作,还是对于推进、深化“一带一路”国家的电影交流合作,都有着样本式的启示意义,并且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清晰地显示出来。在深化“一带一路”的国际合作过程当中需要有这样的作品,“一带一路”有大量的影视作品在策划、在创作,原型故事或者原型素材都严重不足,这样的背景下如何通过我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完成艺术创作,这部电影给我们提供了非常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尹鸿(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清华大学教授)
电影《音乐家》展现了一种难能可贵的革命现实主义艺术风格,影片依靠厚重的艺术传统支撑,在剧情设计、人物设置、场景设定、氛围营造等方面,体现出了一种复古但不落伍的经典革命美学风格。这部电影有以下特点:第一,影片是新形势下国际合作拍摄的创新性成果。过去我国电影对外合拍跟欧美国家较多、规模较小, 《音乐家》作为大规模制作,得到中哈两国政府各个相关部门以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和配合。第二,在表达上具有国际视野,这体现在几方面:一方面是爱国主义的表达,电影表现了艺术在战争的背景下,在不同的民族之间的交往、沟通、融合,同时又着力表现了冼星海对祖国的眷恋,这种眷恋不是抽象的,而是加进了对自己妻子、女儿的思念,因此回避了当前一些作品中过强的排他性的爱国主义。第三,这是一部现实主义电影,影片的美术、摄影,都能够让我们看到苏联电影影响下的戏剧化的现实主义。第四,影片完成了跨时空的对话,这个跨时空既是在中国和哈萨克斯坦之间,也是在延安和苏联之间,还是今天两个女儿跟过去的历史之间,用交叉剪辑的方法来完成跨时空的对话。
艾克拜尔·米吉提(中国电影文学学会常务副会长、 《中国作家》原主编)
在今天这个特殊的背景下,这部电影具有特别的意义。无论在今天还是二战期间,哈萨克斯坦对我国来说都是一个缓冲地带。如今习近平总书记提到“一带一路”关键在于民心相通,其核心是文化相通,是鲜活的文学艺术的相通。
2017年6月,中哈两国也签署了协议,要加强人文交流,联合拍摄影片,我作为历史的见证人,今天又看到这部电影已经上映,感到由衷的欣慰。这是一部很有艺术品质的电影,不是一般的说教式的电影,也不是带着硬伤的电影。 《黄河大合唱》很多中国人都会唱,但不知道是冼星海创作的,也有很多人会忽略是张光年作词,普通受众对这些不感兴趣,他们感兴趣的是旋律打动人、歌词打动人。电影在真实反映历史方面非常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