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评论需以实践为基础
栏目:艺术眼
作者:王进玉  来源:中国艺术报

  艺术评论,尤其对那些实践性很强、技术要求颇高的艺术,如书法、绘画等,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现象评论、文化评论,它们更需要专业的知识储备,甚至是切实的创作实践体验才能进行深入评论,否则很难入情入理,很难对艺术创作、艺术作品本身有一个准确、贴切的评判,也总会给人雾里看花、隔靴搔痒的感觉。

  近日,有位学者在谈论书法时说,他试图从甲骨文,从王羲之的《兰亭序》 、颜真卿的《祭侄文稿》 、苏轼的《寒食帖》等一些经典法帖的书法线条中去寻找创作者的情感,但结果令他大失所望。于是他便得出这样一个观点:一件优秀的书法作品,线条美固然十分重要,但创作者真正的情感更多的却不是通过线条,而是通过文字内容来表达、表现出来的;为此他还提出,如果说笔画、结构、章法皆美的书法作品蕴含情感,那么笔画、结构、章法皆丑的书法作品难道就不蕴含情感了吗?

  笔者认为以上问题对于专业的书法家,或有过深刻实践经验的评论家们来讲,应该不算多么难解的问题,但对于非专业或没有多少实践体会的书写者、评论家们而言,恐怕就是个十分困惑的问题了。首先,这里涉及到两个概念,即书写的内容与书法的内容。书写的内容就是创作时所书写的诗词歌赋、名言警句等;而书法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其艺术本体语言,则是点画、结体、章法等,它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很多人却将其混淆,理解成一个概念。

  再者,情感也是要细分的,不能笼统地看待,至少要从两个方面分析,一是自然情感,或说日常情感,再一个是审美情感,或说艺术情感。毋庸置疑,这两种情感肯定有交叉重叠的地方,但也有根本区别。创作者在进行书法创作时,一方面更多地通过书写的内容来抒发自然情感,一方面则通过书法的本体语言,即点画、结体、章法等这些书法内容来表达自己的审美情感、艺术主张和理念等。但无论是自然情感,还是审美情感都同等重要,都不容忽视,那么也就不能武断地讲真正的情感只是由文字内容表现出来的。

  另外,人如字,字如人,但如果说长得美的人才有情感,长得丑的人就没有情感,显然是错误的,无论美丑都有情感,但人的情商却有不同,人的感知力、创作力等各有差别,反映在作品上,则是创作的水平、作品的质量等会不尽相同。高手能够把一切元素都统一起来,并处理得恰到好处,劣手则往往顾此而失彼。

  当然,还有一种错误的观点也是经常出现的——很多人总会把书法家写错字问题,一同含混、武断地理解并归结到书法的内容与形式这一关系问题上。殊不知,书法家写错字,只能说和书法家个人的文化修养有关,和书写时他所选择的文字内容有关,而和书法作为艺术本身的内容并没有直接或者必然的关系。

  但我们会发现,对于艺术创作本体的思考和评判,即便文化程度再高、学问再深的人,倘若没有任何艺术实践经历和对艺术创作切实的认知、体会、领悟等能力,很多时候便无法真正明白诸如以上那些其实很简单的专业问题,无法真正理解本体创作中的种种感受,以及技法技巧等方面的细腻、微妙之处,也总会弄错或混淆创作上的一些基本概念,而这时任凭旁人怎样去加以解释、纠正,最终也很可能于事无补。所以对于艺术评论,尤其是书画评论来说,需要实践做基础,不能仅凭自己粗略的判断就稀里糊涂、似是而非地发表评论,否则极有可能出现误读、误判等情况,进而误人误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