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历史题材融入当下现场
——《司马迁与史记》创作心得
栏目:创作谈
作者:胡明军  来源:中国艺术报

司马迁与史记(中国画) 胡明军

  历史能够给予文学家和艺术家无穷的滋养和无限的想象空间。司马迁作为西汉的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其巨著《史记》旷古绝伦,令我感触至深,因此我选择以司马迁为主题,创作了中国画《司马迁与史记》 。这幅画凝聚了司马迁忍辱著书的精神和传奇的人生经历,选此题创作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在创作初始,我深入学习、研究了相关历史资料。司马迁是历史的一面镜子,他的精神、境界和人格留给后世弥足珍贵的启示。 《史记》是司马迁在逆境中所著,在这部长达52万字的巨著中,司马迁没有给自己留下只言片语,凭借公正客观的史料,书写下了这部“正史的典范” 。

  我在构思《司马迁与史记》的过程中,是先从草图入手的。我画了7张不同动态的单独人物草图以及5张不同视角、不同表情的司马迁头像,另有局部写生。至于完整画面的草图一共画过3张,均进行过结构调整和修改。第一张是线描稿。画面中的主体人物头向右上略仰,站在书桌后,身后右侧竖着《史记》 ,左手抓着桌上半展开的竹简,右手持含墨的毛笔,背景呈现的是《史记》中的经典内容。此后,我又在此基础上修改了第二张彩墨稿。因有了色彩辅助,画面也比第一稿更具体。我调整了画中司马迁头部位置,并用隶书的“史记”字样替换了原本竖着的书本,在原来基础上进行了精炼。第三稿草图是用铅笔画的,在此前的基础上,人物位置从桌后移到了桌前,增强了挺拔感。同时,我还根据人体结构和动态勾勒衣纹,这样就完成了创作《司马迁与史记》的前期准备。

  这幅作品采用了竖构图。画面里,我把司马迁与文字“史记”并置一起,安排在纸张的三分之二处。以主题人物司马迁以丁字步自然挺拔地站在“风云变幻”的历史背景中来表现他顶天立地的精神气质和《史记》的伟大。

  在画面布局方面,我采用了焦点透视,同时使用中西结合、写实兼写意的手法进行表现。并通过外化的人物形象和艺术化的肢体语言,来着力追寻司马迁深沉的内心活动。以此让人们能够产生心理上的共鸣。我在处理人物面部时比较严格,因为这关系着作品能否“站得住” 。眼睛是人物画能否传神的关键,正如顾恺之所说:“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 。因此画中的司马迁目光激愤、双眉紧蹙、嘴角紧绷,内心压抑着排山倒海的力量,一副不完成《史记》誓不罢休的模样,他手心中紧握的竹简和手背上鼓起的青筋则展示了人物的远大抱负和坚强自信的骨气。

  在用色方面,我给这幅作品以黄色定基调,根据画面的节奏需要将各种黄色综合运用,以由上到下的浓淡变化来表现《史记》 3000年来的历史辉煌。因此作品中的历史人物和事件均用黄色系描绘,而司马迁血泪铸就的《史记》则采用硃砂红的隶书体勾勒,以此形成对比,体现法度森严、骨力通达、重心稳固、中正典雅的精神。 《司马迁与史记》的创作历时了两个多月。

  创作《司马迁与史记》不单是描绘历史,而是一项责任和历史使命,在这个过程中,我也有一些感悟。其中很重要的是创作此类题材是再学习、再认识博大精深的中国历史文化的过程,而只有认真学习人物所处的历史时代背景,才能深刻理解历史精神,才能以当代的思想去观照历史,进而为准确歌颂人物形象奠定基础。在这个过程中,尊重历史、坚定文化自信也就自觉地落实到思想和创作中去了。比如,很多画家都画过司马迁。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画过三次司马迁,都是在主观意识引导下完成的。我也感到创作此类题材立意一定要高,要跳出旧有的思维模式。要画自己之前没想过的、没画过的新画。这就要继承传统却不拘泥于传统,还要立足于当代。

  此外,创作重大题材是机遇和挑战并存的艰巨任务,因此对画家的创作能力和构思能力、绘画功底都有着严格的要求。加上重大历史题材通常适合以较强的视觉冲击力来呈现,画家的综合素质便得到了考验。这样诞生的画作才能让人们在欣赏作品中对英雄心生崇敬,进而加深对社会的认识,感受时代的价值取向,也让历史有价值的东西得到珍惜和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