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追往古  下启来今
——在北京太庙艺术馆探寻“书法之道”
栏目:推介
作者:本报记者 张亚萌 实习生 宫剑南  来源:中国艺术报

金碧斋题字 1981年 叶浅予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藏

  书法是中国的传统艺术,汉字是劳动人民的创造。最初人们以图画记事,历经千年,逐步演变成为今天的文字,进而诞生了书法。千年传承,书体流变,从甲骨文、金文演变到小篆,再到隶、草、楷、行等书体,书法一直散发着清雅的艺术魅力。5月29日至7月1日,由北京市总工会、中央美术学院主办的“劳动光荣——文明的回响·第四部·书法之道”在太庙艺术馆举办。本次展览作为太庙艺术馆品牌项目“文明的回响”系列展的第四部,以“劳动光荣”展开主题,来呈现博大精深的书法艺术。展览分为“绵绵远道”“熠熠流光”“清清风声”三个单元,共展出121件艺术作品,其中包括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藏精品8件、中央美术学院图书馆馆藏拓片16件、书法名家作品30件以及67件中央美术学院书法专业学生作品,以丰富的作品面貌勾勒出书法在传承中的发展脉络。

  “绵绵远道”单元由中央美术学院图书馆资料室收藏的古代碑帖和近现代美术大家的书法作品组成。进入主殿展厅,迎面看到的就是齐白石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这幅书于1950年的作品,即使在今天来看,依旧能适应时代旋律。展出的还有徐悲鸿的《大千艺术馆》 、李苦禅的《自传句》 、卢沉的《东坡句》 、叶浅予的《金碧斋题字》等,这些书法美术史上公认的大师作品都是来自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的馆藏。在该部分中,来自中央美术学院图书馆、资料室收藏的古代碑帖也相当精彩,其中著名的《广武将军碑》 《慈恩寺圣教序》 《散氏盘》 《吐谷浑墓志》都是书法学院教学中必须研习的经典,部分碑帖系首次展出。

  “熠熠流光”单元为当代书法名家专场。在该部分可以看到陈洪武、王镛、刘心得、李刚田等当代书法名家的作品。据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书法系主任、本次展览策展人徐海介绍,该单元作品是中央美术学院书法专业以“学院性”的眼光去衡量和遴选的,既是“精中选精” ,也体现了高等书法教育的专业追求。

  “清清风声”单元展示了中央美术学院书法专业自成立以来,历届毕业生的优秀作品,既有书法也有篆刻,体现了青年学子对书法这门传统艺术的理解和继承。三个单元跨越千年时空,连接起了书法艺术的过去、今天、未来。

  书法作为中国传统精神的外化形式,有着“无言的诗、无形的舞、无图的画、无声的乐”之美誉。好的书法作品更能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当代以来,随着东西方艺术的深入交流和汉字整体环境的改变,书法艺术在创作形式上也有了拓展,出现了因时沿革,不再拘泥于陈迹的作品。但追根溯源,书法创作依然需要扎根于传统书法的深厚土壤,这样的创作活动才能体现出艺术家的社会意识、人文关怀和敏锐感知。本次书法展览在策划中体现出了这种新颖,表现在既有从唐宋至当代的历史、时空维度,又有从历练期到成熟期的个人成长维度,在一代代书法家的徜徉顾盼中,展现书法艺术在当下文明中的回响。

金碧斋题字 1981年 李可染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