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士胡博绘慈禧油画像
每年的5·18国际博物馆日,都是各家博物馆的“精品展出季” 。今年的5·18,首都博物馆开启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园林展览。从5月18日至10月7日,由北京市公园管理中心、首都博物馆主办的“园说——北京古典名园文物展”面向公众开放,展览分为“平底山海,溯自辽金” “坛庙相望,天人合一” “三山五园,移天缩地” “百年公园,旧貌新颜”四个单元。来自颐和园、天坛公园、北海公园、景山公园等11家北京市属公园带来了190件(套)文物和50余件(套)文献资料,涵盖青铜器、瓷器、玉器、珐琅器、漆器、书画、丝织品、家具等门类,它们“走出”京城公园,向人们讲述京城古典名园在800多年间的发展演变以及相关的保护与传承。
展出的文物为各个公园遴选的精品,其中包括13件一级文物和19件二级文物。颐和园作为皇家园林的典范,所藏精品众多,其中号称“清宫第一榻”的“紫檀嵌珐琅云龙纹七屏式罗汉床”是展览中的亮点。这件采用榫卯结构的罗汉床由几十个部件组成,上围插有七座屏风,每个屏风芯板镶嵌珐琅质舞龙图案,龙身周围环绕云纹。据颐和园副园长秦雷介绍,大面积的云纹为深浮雕,不仅增加家具浑厚的气势,也体现了京作家具的恢宏大气、装饰繁缛,是皇家家具中的典范。
另一件藏于颐和园的《华士胡博绘慈禧油画像》也备受瞩目。这幅画像创作于1905年,是慈禧太后专门聘请荷兰籍美国画家华士胡博来中国为自己创作。随着1935年的国宝南迁,这幅画像也跟随颐和园的众多文物南下转移,直到1950年才重新回到了颐和园。 《华士胡博绘慈禧油画像》曾在颐和园的文昌院进行过短暂展出,之后便一直保管在颐和园的文物库里,此次在首博亮相也是该油画首次走出颐和园。
此外, 《缂丝无量寿尊佛像图轴》也吸引了不少观众。这件缂丝织物是乾隆皇帝为其生母祝寿织造,右上部留有乾隆皇帝的五方印章。画面环绕着寓意吉祥的祥云,八位手捧仙果仙草、姿态各异的天仙浮于祥云之间。中间的三尊佛分别为燃灯佛、释迦牟尼佛和弥勒佛,脚下是释迦牟尼佛的两位弟子迦叶、阿难,下方是十八罗汉。整件作品色泽艳丽、工艺精细,人物动态及面部表情生动自然,体现了缂丝工艺精致华美的特点。缂丝工艺用的是“通经断纬”法织造,可以自由变换色彩,因此适合书画类作品的仿制,从事缂织的织工也必须有较高的艺术修养。由于工艺复杂,完成一件缂丝作品往往需要很长时间。本次展出的《缂丝无量寿尊佛像图轴》长7 . 5米、宽4 . 5米,从体量到工艺均当之无愧为缂丝织品中的翘楚。
青花缠枝番莲瓜果纹梅瓶 明代
天坛作为明清两代帝王祭天、祈祷五谷丰登的场所,带来了礼乐石磬、彩瓷祭器、坛庙神牌等古代坛庙礼器。其中展出的1枚“明代铜鎏金编钟”形态完整,鎏金匀称,编钟上方有海水云气纹山形钮,悬挂用的钮孔正好位于中央。顶部以钮为界,两边各浮雕一对凤凰,中间是朵朵祥云。从明代开始,帝王们都是在编钟清越悠扬的声音中,跪拜在祈年殿内祈求上苍保佑国家风调雨顺,江山社稷平安。展览中,这枚编钟陈列在展示柜内,让公众得以近距离欣赏它的工艺之美。
位于中轴线的景山公园带来了曾为“京城最高点”的万春亭老宝顶。据介绍,建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的万春亭曾是北京市中心最高观景点,老宝顶是其亭尖。2006年五亭大修时,出于安全和对文物的保护,老宝顶被更换,由景山公园保管。展厅内的老宝顶为黄色琉璃,造型为球形,上面留有雷击留下的残缺,展出这件昔日的“京城之巅”具有特别的历史意义。此次也是万春亭宝顶第一次“走出”公园面向公众展示。
除了用文物讲述历史,精彩纷呈的官窑瓷器也是展览的又一大亮点。其中,元代的青白釉暗刻凤纹玉壶春瓶、明永乐年间的青花缠枝番莲瓜果纹梅瓶、清康熙年间的青花釉里红海水云龙纹缸,它们在以鲜明的年代背景和工艺特征向公众讲述着中国古代官窑的风格演变和兴衰历程。
此外,展览还通过史料、图像、文献展示了北京古典园林的沿革发展,包括北海公园的阅古楼石刻拓片,北京植物园的大藏经“贞”字函,以及大量的旧照片和年表。北京市公园管理中心副主任张亚红表示,一直以来,北京市公园管理中心在“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北京园林资源中做了大量努力,希望公众通过展览可以了解北京园林的历史文化和敬天尊祖的中华礼乐文化,从而更深刻地认识园林遗产的珍贵。
铜鎏金编钟 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