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央美,考古未来
——“2019中央美院毕业季”正式启动
栏目:视线
作者:本报记者 张亚萌 实习生 宫剑南  来源:中国艺术报

异构系列 赵天舜

  你是否想过,在未来,全球的艺术中心在哪?什么艺术风格将会流行?美术馆又将怎样陈列?美术院校会如何开展艺术教育?2019中央美院毕业季以“未来考古学”为主题发起了对“新百年”央美的想象。此外,毕业季还以“未来100年中央美院大事记”为题面向央美应届毕业生、历届毕业生、在校生发出征集邀请,从中选出最具“未来想象力”“人文精神”“硬核技术”“央美气质”的预言来稿,封存入“时间胶囊” ,留待100年后的央美人开启验证。“时间胶囊”用“预言”的方式将一代央美学子的个人轨迹嵌入到宏大的历史图景中,以唤起大家对个人与社会发展、国家前途与人类命运的思考。

  从2019年至2119年,在即将开始的新100年里,中央美院将有怎样的事情被历史铭记?从毕业生的创作中或许能寻找到一些答案。日前,随着2019中央美院毕业季的启动,持续到5月底的研究生毕业作品展也正式拉开序幕。本届研究生毕业作品展展出了2019届316名博士、硕士毕业生的毕业创作,其中包括研究生院博士毕业生22人、各院系硕士毕业生294人,作品共计1000余件。这些毕业创作在央美美术馆、 7号楼展厅、校园展厅、石膏雕塑陈列馆展厅里展出,围绕毕业季主题“未来考古学”的概念展开。

  为了适应主题、更好地引导观众,中央美院在布展方面选择了两个基本意象,其一是散布在校园多处“像门一样”交错重叠的时间隧道,它们由城市设计学院组织设计;其二是“时间胶囊” ,它们共同构成了本届毕业季的“视觉存在体” 。

  每年的央美毕业季都是艺术界的关注焦点,而每年毕业展主题也都不尽相同。今年毕业季总策划邱志杰在阐释主题时讲道,考古既是发现也是创造。它是由想象力、历史知识、逻辑推理能力共同构建起来的。“未来考古学”首先引入的是时间意识,是以未来的千百年作为参照去行动,也就是灌输历史观念。当未来意识渗入到我们即将经历的10年、 20年、 30年人生历程时,我们会不自觉地开始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这有助于拓展自我人生疆域,并将这种方式渗入到对未来的人生规划和职业生涯的想象中。此外,“未来考古学”也引入了社会意识,让人们在畅想未来的同时,能够将政治、经济、科技、情感等诸多客观因素纳入规划,进而展开思考,从而联系起个体与社会的关系。未来,并不是从时间隧道通向的某个终点,人们也不需要完全向着终点目标前进,在这条人生的时间隧道里会有无数的“风景”等待人们发现,会诞生出生活的无限可能。

  从研究生的毕业作品中,也能看到大家对“未来”主题的呼应。从校园到展厅,央美校园里处处充盈着新生的艺术力量,毕业生们以新媒介、新技法、新观念、新语言表达了各自的艺术理想和对未来的美好畅想。有的作品重拾传统技法来表现当代主题,有的作品从科技和观念出发进行新的实验性创作探索,也有的作品聚焦当代年轻人关注的话题进行深刻的思考……众多出其不意的“新” ,即使是拥有成熟艺术经验的观众也会为之眼前一亮。而毕业生们正在以面貌丰富的作品表达各自对即将起航的人生充满信心。

  谈及本届研究生的毕业创作,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苏新平表示,由于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注重容纳学生多元化的想法,因此毕业生的作品也呈现出这种多元化的面貌,学生们通过作品开始更多地进行自我反思和追问;即使在实验性方面表现得相对较弱,但整体水平比往届还是有了不少提高。至于评判毕业创作,教师通常遵循三项标准:其一为注重思想及创作手法上的独特性;其二为作品的完整程度——这里的“完整”与表达方式无关,即便是寥寥几笔勾画,只要能体现出丰满的内容,也是允许的;其三是创作难度,即毕业生在创作中投入的思想和思考:如果画面尺幅很大,投入的精力相对较少,便会产生空洞感;若是投入较多精力去创作,即使画幅很小,也会有很丰富的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