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银貂的女子(又称切奇利娅·加莱拉尼)
木板油画 约1488-1489年
达·芬奇 克拉科夫恰尔托雷斯基博物馆藏
岩间圣母
木板油画 约1483-1486年
达·芬奇 巴黎卢浮宫藏
弗洛伊德称他为“最著名的左撇子” ,恩格斯赞他是“巨人中的巨人” ,现代学者认为他乃“文艺复兴时代最完美的代表”“人类智慧的象征” ,他是整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是莱昂纳多·达·芬奇。4月16日至5月23日,由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与意大利驻华使馆文化中心联合呈现的全球艺术教育推广项目中国首站“达·芬奇的艺术:不可能的相遇”在中央美院美术馆举行。展览将收藏在卢浮宫、乌菲奇美术馆、梵蒂冈博物馆等世界重要展馆的17件达·芬奇经典代表作品,包括《最后的晚餐》 《蒙娜丽莎》 《施洗者圣约翰》等,通过高清拍摄和仿真原大输出技术进行高质量复制,高度还原画面质感与色调色温,集中重现达·芬奇最重要的艺术创作遗产。这也是中央美院美术馆在探索文化遗产再利用的新形式,以及普及大众美育的新方法上的开放态度和努力尝试。
在达·芬奇逝世500周年之际,通过展览,观众可以“遇见”这个永远有着跨时代、跨国度吸引力的“跨界奇才” 。
达·芬奇名作间的相遇
或许有部分中国人认识达·芬奇是从小学语文课文《达·芬奇画鸡蛋》开始的,这个故事可谓家喻户晓,成为几代人的共同记忆。人们对达·芬奇的追逐,尤其是对《蒙娜丽莎》 《最后的晚餐》等不朽之作的向往狂热而忠实。但大家在讨论《蒙娜丽莎》的微笑如何神秘时,真正了解其中奥妙的人却少之又少;在寻找《最后的晚餐》中的背叛者时,能切实感受达·芬奇画中构图精妙、形态生动的人也寥寥可数。其实,大多数人对达·芬奇知之甚少。
在展厅中,可以近距离饱览达·芬奇的肖像画、宗教、神话等题材作品。绘制于圣母感恩大教堂修道院墙上的巨幅画作《最后的晚餐》 ,在经过1978—1999年到目前为止最后一次修复后,人们无不被它协调的透视结构和广阔的场景构图所震撼。画作中对不同人物所表现出的惊愕、不安、激动、好奇、悲伤、慌乱等不同神情的刻画,表现出人物多样的姿态、反应以及心理活动,给予观众强烈的视觉感受。
如果说《最后的晚餐》是世界最著名的宗教作品,那么《蒙娜丽莎》则无愧为世界上最著名的肖像画之一。在世人的眼中,它有着迷人却难以解释的微笑,受人追捧,也受人喜爱。其完美的技法,独特的视角和氛围的渲染,难以琢磨的内心世界以及对景色的精细描绘无不吸引着众人的目光。艺术家纳里尼·马拉尼曾写到: “画中的形象是达·芬奇带有诗意风格的集大成之作。妇人端坐在敞廊的一端,这种构图与意大利人文主义肖像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对于环境的敏锐掌握,光线的精准调配,以及四分之三半身像的人物形象,带有向画面外缓慢旋转的动态,这些都让世人看到‘呆板的’人物画向‘自然的’肖像画的伟大跨越,开启了一个更加成熟的文艺复兴阶段” 。
在达·芬奇的笔记中,曾有“观察水流可以加深头发的表现力,其特点有两方面,一是凸显头发的重量感,另一则是强调线条的可塑性”的记载。从作品《施洗者圣约翰》中可以看到达·芬奇对这一理论的实践,如同流水旋涡般的卷发在光线的烘托之下,散发着迷人的魅力。年轻的施洗者圣约翰上半身呈现着扭转的姿势,幽暗的背景使整个人都笼罩在阴暗之中,浓重协调的色调营造出神秘的气氛,高超的色彩叠加技法让画中的每一笔都显得超凡脱俗。
正如中央美院美术馆馆长张子康所说:“达·芬奇对知识的探求不设边界,他对人自身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充满信心,他的一生集中反映了‘文艺复兴’精神中对于人的价值和尊严的高度肯定,他在各个领域的丰富实践,为后世的人们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这不仅是意大利的文化遗产,它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的魅力,是全人类的宝贵的知识财富和精神财富。 ”
科技与艺术相遇
诚然,达·芬奇并没有给我们留下太多油画作品,但此次展览通过国际领先的数字采集和制作技术,还原世界大师的经典艺术,使得原本分散在世界各地、无法移动的珍贵原作,能够以新的方式汇聚一堂,无论对于这些作品之间,还是对于这些作品与观众之间,都是一场“不可能的相遇” 。此外,本次展览展出的达·芬奇作品将在由中央美院建筑学院院长、建筑师朱锫创作的装置作品中呈现也是科技与艺术相遇的又一体现。
意大利学者安东尼奥·保卢奇曾评价道,“回顾达·芬奇五十多年的专业艺术生涯,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那些出自他之手的作品数量非常之少,甚至都不足二十件。一些有文件记载的画作已经散佚;一些作品并未完成;还有一些作品在创作过程中因技术缺陷而损毁。实际上,对达·芬奇来说,绘画更多的是一种手段而非目的。它是获取知识的工具,是科学研究的工具,也是一种前卫的专业实验的工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