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国情怀英雄永在
——话剧《大道无疆》的创作缘起
栏目:创作谈
作者:尹继红  来源:中国艺术报

话剧《大道无疆》剧照 陈闻儒 摄

  广东省台山市斗山镇美塘村一片碧绿的田畴旁,并排矗立着三座三层高的青砖大屋。在明朗的阳光下,这三座苔迹斑驳的房子显得格外沉重。1929年6月25日, 85岁的陈宜禧在这里寂寞地逝去,怀着满腹的屈辱与不忿。据说,在他下葬的那天,电闪雷鸣,大雨如注,在泥泞的田埂上,万人执绋,挽幛如织。

  近百年后的某一天,我站在这三座青砖大屋前,目光慢慢地攀爬在已经日渐衰老的墙身上。忽然看见,屋子的横梁竟然是由数根黝黑的铁轨架成,显得异常坚韧顽强,一如陈宜禧身上那股压不弯、折不断的劲儿。

  陈宜禧1904年从美国西雅图回到家乡新宁(今之台山)的时候,正好60岁。在美国修造太平洋铁路的亲身经历使他对铁路事业情有独钟,以致年过花甲依然念念不忘回家乡修造一条铁路,让火车在家乡的大地上奔驰。他四处呼吁:“以中国人之资本,筑中国人之铁路;以中国人之学历,建中国人之工程;以中国人之力量,创中国史之奇功。 ”然而,他没有想到,顽固的封建思想、官吏的贪腐、民间的阻力、土匪的觊觎让他寸步难行……

  我第一次接触到陈宜禧的故事时,就被深深地震撼了。后来收集的资料越多,心灵的震撼越发强烈。一开始,我想为这位老人写一部长篇小说,于是去图书馆、档案馆翻阅了数以百万字的新宁铁路的历史资料,系统地学习、研究华侨出洋史和中国铁路史,四处寻访陈宜禧的后人,沿着新宁铁路走访,在岭南乡村的夜空中和这位早已逝去的老人对话……写着,写着,忽然觉得,胸腔里淤积了太多的东西要喷涌而出,有太多的话想要吼出来。于是,决定中断长篇小说的写作,先写一部话剧,想象着演员站在舞台上,倾诉得带血带泪,嘶吼得痛快淋漓。

  我现在生活的地方广东江门,并不是我的家乡。我在大学毕业后来到这里,很快就接触到了这片土地的另一种文化,那就是华侨历史文化。在这片不到一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自鸦片战争以来,成千上万的乡民因为淘金、修铁路而奔赴大洋彼岸的美国。他们在异国他乡的土地上谋生的同时,也成为了中西文化交流融合的一条条纽带。这些痕迹在这片土地上以及人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而这一切,也迅速成为我的文字所关注和倾心的题材。围绕这一题材,我写过长篇小说,写过广播剧,也写过纪实文学。但是,创作大型话剧,却是第一次。

  这是一个孤独老人的故事,也是一位悲情英雄的故事,更是通过一个人物对一个时代给予深刻透视。但是,真正着手创作这部话剧时,我才意识到其中的难处。在我的采访和积累的素材中,陈宜禧这个人物经历的曲折、坎坷太多了,如何在短短的两个小时里将故事讲清楚,将人物刻画出来,这是最难的。经过反复揣摩,最后决定将这部剧的视野集中在他60岁之后的岁月里,集中在他的这条铁路上,并从中提炼出所要表达的主题:百折不挠的家国情怀。所有的素材筛选、情节设计、人物设计都紧扣这一主题。我从数以百万字的资料中,提炼出了若干最能表现这一主题的故事细节,进行深度刻画。

  基本结构搭起来之后,第二个难点就是怎样按照话剧创作的规律,将故事写好,将人物写活。为此,我阅读了大量经典话剧作品,从这些经典话剧剧本中揣摩戏剧语言的表达方式和特点。既要很好地把握整部剧的岭南味道,同时也借鉴了一些西方戏剧的表现风格。在写作过程中,也常常是一边写作,一边诵读,体会人物对白中的语言的美感与力度。

  第三个难点是对人物的塑造。以往创作长篇小说,人物性格的刻画可以是多种形式的。但是,在话剧中,人物的性格完全依靠其对白、独白以及动作来表现。为此,我对剧中出现的每一个人物都进行了人物性格剖析,根据对人物性格的设计,赋予其语言对白中的鲜明个性。

  在这部剧的创作中,我有一个十分深刻的认识,即戏剧的二度创作、三度创作是极其重要的。每一个角色的性格的丰富在很大程度上倚赖导演以及演员的揣摩。很幸运,剧本得到了国家一级导演王佳纳的钟情,她读了剧本之后,立即向我表达了希望亲自执导这部剧的意愿。也幸运地得到了广东省委宣传部和江门市委宣传部的大力扶持,由一批国内优秀的戏剧人呈现在舞台上。毫无疑问,我的心情是激动的,不仅因为我的作品,我也是为陈宜禧激动,因为近百年之后,我们这个时代的人们仍然发自内心地向他致敬。也因为,百年之后,他的家乡列车飞驰、汽笛长鸣,他所期盼的海晏河清的太平光景美丽如画。

  今年是华工参与修建的美国太平洋铁路通车150周年。这条改变美国历史的铁路正是由陈宜禧和他的同乡们亲手建设。14000多名来自广东、福建的华工在极端恶劣的地理、天气下完成了这条铁路最艰险部分的施工。20岁左右的陈宜禧正是他们中的一员。铁路通车了,开始成就现代发达的美国,但是,通车典礼却没有一个中国人受邀参加。我不知道,是不是就是从那一刻开始,陈宜禧下定了决心,要回到自己的祖国、自己的家乡修建一条铁路。

  陈宜禧在美国学习了铁路修造技术,更难得的是,从此在他的心中也埋下了一颗为自己的家乡修造一条铁路的种子。这就是他的最朴素的“中国梦”的种子,是那个时代无数中国人心中的“中国梦”的种子。

  这位孤独而悲情的英雄已经远去了,然而,他所追求的方向,牵引着我们望向未来的目光。未来的一年,我还会继续完成关于他的长篇小说,书名叫《向北,向南》 。我想用我的文字和情感致敬中国人骨子里醇香绵厚的家国情怀,致敬每一个人内心深处对“中国梦”的追求。

  (作者系话剧《大道无疆》编剧、广东省江门市文联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