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窗,看见美丽的风景
——记“打开的窗口是美丽的——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暨深圳建市40周年美术作品展”
太白邀月图(纸本设色) 1986年 王子武
1979年3月5日,深圳由宝安县撤县设市;当年7月8日,蛇口工业区基础工程正式破土动工,“开山第一炮”如同春雷在神州大地炸响,成为改革开放的启幕乐章,深圳亦从此迈出了腾飞的步伐。40年间,深圳从一个小渔村到一座高楼林立的现代国际化大都市,它不仅是速度和效率的奇迹,更是思想解放爆发的巨大创造活力; 40年间,深圳吸引了全球的经贸、科技、文化的视线,一座平地而起的城市不仅具有国际化的商贸格局,而且成为中国一个打开国际艺术视野的城市窗口。
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深圳市建市40周年之际, 3月29日至4月7日,由深圳市委宣传部、中国美术馆、深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深圳市文联主办,深圳画院、关山月美术馆、深圳美术馆、深圳市美协承办的“打开的窗口是美丽的——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暨深圳建市40周年美术作品展” ,集合150余位艺术家创作的172件中国画、油画、版画、水彩、雕塑、装置、设计海报及新媒体作品,以“东方风来满眼春(主题展) ”“开窗放入大江来(藏品展) ”“笔墨当随时代(创新展) ”“红豆生南国(文献展) ” 4个主题呈现于中国美术馆,向公众展现深圳经济特区美术事业发展成果的同时,也从一个侧面回顾了深圳这座城市改革开放40年的奋斗历程和辉煌成果。
深圳艺术家笔下的“深圳故事”
潘鹤的雕塑《开荒牛》 、现在坐落于深圳莲花山广场的《行走的邓小平》雕像(滕文金作) 、董小明的“都市水墨”系列,是40年间深圳故事的最生动体现。曾景生的《午餐》 、陈宏新的《春日》 《春夜》以朴实的语言和沉厚的色彩,表现了改革开放初期人们渴望知识、渴望发展的急迫心情;对都市景观的描绘,在新世纪以来的深圳创作中逐渐多元化,不仅题材繁多,且手法也开始多变,王秋童的《东方之珠》、李振飞的《春天的细雨》 ……妥帖地表现了深圳城市景观、深圳人的精神面貌和品质。
半亩方塘(水墨综合媒介) 2009年 董小明
关于深圳建市40年的主题,可以挖掘的深意不仅体现在对于都市景观和人们生活的描写上,还体现于深圳精神的表现上。梁宇的《时代之歌——闯·创·窗》 、邹明的《巨擘入云天》 、王立星的《城市启示录》 、张闯的《2016——街舞》 、余澎的《深圳·深圳》等,或以抽象或半抽象的语言,或以象征与超现实的手法,着力表现勇于开拓、永不止步的深圳精神,从都市景观的表象出发开掘出其深意。本展总策展人董小明表示:“深圳艺术家笔下的‘深圳故事’ ,是深圳城市发展进程中涌现出来的重要作品,也是改革开放40年的历史画卷。在深圳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一批又一批美术家积极投入其中,从四面八方来相聚这片热土,他们在见证了特区翻天覆地变化的同时,也用自己的艺术创作生动地反映了这一历程。这些作品立足本土,传承创新,从特区的现实生活出发,用丰富的题材和多样的语言,创造出了具有鲜明个体特征与时代精神的优秀作品,向我们展示了个体经验下的时代画卷。 ”
在艺术空间中天马行空地游走
深圳从建市初期,就将美术事业的发展提到了重要的位置,从改革开放伊始就举办了“明清以来广东书画展”“江苏省、上海市中国画、版画联展”“全国第二届铜版、石版、丝网版画展”等展览,在当时可谓先声夺人。2008年,文化部和深圳市政府在中国美术馆联合主办了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美术作品展览,其中有一个深圳作品的独立展厅,展出的作品体现了年轻的深圳美术的创新特色,在美术界产生了强烈反响。2010年,深圳市在北京举办深圳文化周的同时又成功举办了庆祝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美术作品展, 2018年,广东省在京举办的大型美展包括了约60幅深圳作品……
“深圳画院自2012年实行了签约艺术家制度,打造了一支包括驻院艺术家、客座艺术家、签约艺术家在内的专业美术创作队伍;以‘深圳国际水墨双年展’‘深圳水墨论坛’等活动打造了学术平台;同时坚持开展‘都市水墨’研究课题的研究, 2012年中国国家画院的‘都市水墨研究所’就落户深圳画院。 ”深圳画院院长徐章介绍,深圳画院组织艺术家参加“广东省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优秀美术作品展”“纪念深圳画院建院三十周年美术作品展”等重大展览并取得骄人成绩,特别是去年“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中,就包括深圳画院的24位艺术家的26件作品。
信号·远方系列之一(布面油彩) 2011年 梁宇
王子武的《太白邀月图》 、董小明的《昇腾》 、陈湘波的《春风拂羽》 、高坤水的《正色迎春》 、周凯的《千岩竞秀万壑争流》等作品,充溢着的文人气息并没有因为水墨形态的变化而丧失。戈登·沙姆林吉的《公共汽车》 、郝强的《琼楼玉宇》 、梁宇的《信号·远方系列之一》 、路易斯·温托的《行走的中国人》 、王衍成的《天趣· 2000》 、谢非的《吕梁印象》等,以丰富的油画艺术语言向观众呈现新的意象。董小明的装置《半亩方塘》将影像与装置组合于一个空间中,雕塑与影像相互映衬,虚实相生,生发出传统文人画的意象与趣味;应天齐的《西递村图》结合明清版画和自己的作品,以动画的形式将古与今的图像放置在一个空间中,饶有趣味……丰富的内容与自由的语言相互激荡,超越了题材的限制,在各自的艺术空间中天马行空地游走。
董小明表示,深圳作为一个移民城市,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汇聚了来自四方的文化精英,在多元文化交流与碰撞下孕育出了自身独特的文化样态,形成了创新包容、内涵丰富、多元融合的深圳新文化,而在这样的文化中成长起来的深圳本土艺术家,始终坚持原创艺术,在现实生活的感召下,立足本土,勇于创新,创作出一批批反映现实生活、强调个体经验、充满个性的艺术作品。
典藏丰厚艺术财富
创建于1976年的深圳展览馆是当时展览美术作品的最初平台,特区成立后, 1987年即正式更名深圳美术馆。正是借助特区“文化窗口”的作用,深圳美术馆通过多种形式的艺术活动,积极推进了文化精品的典藏和丰富。深圳美术馆的建立也促进了此后何香凝美术馆、关山月美术馆、华·美术馆等美术馆的筹建落成,使深圳成为中国城市建设发展中最注重美术馆文化与公共艺术生态建设的样板城市。“在深圳这一个城市,有近20所美术馆,为我们本土的艺术家的展览提供了非常专业的展示平台,加上毗邻港澳的地理优势,使得深圳成为海内外艺术交流的活跃舞台。 ”深圳市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梁宇说,深圳市美协成立于1984年,成立了国画、油画、版画、雕塑、水彩等10个艺委会,艺委会每年至少有一个年度展,既锻炼了队伍,又培养了人才,“第十二届全国美展中,深圳有56件作品入选,说明深圳美术队伍不断发展壮大,精品生产能力越来越强,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作品的质量方面都有很大的提高。 ”
除了艺术创作,深圳在美术馆建设、艺术市场等领域的率先摸索、锐意创新,也为新时期我国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积累了可贵的经验。深圳“窗口”中不仅有今天的都市传奇,更有典藏精品——40年来,深圳的美术机构与文化场馆相继建设,依托这些不同学术方向的展示平台与研究机构,深圳的文化先行者们不断利用优势资源,通过举办全国性、国际性美术展事和学术交流活动,收藏了大量国内外艺术家的优秀作品,以海纳百川的胸怀,为这片文化的沙漠,积累了丰厚的艺术财富——李可染、蒋兆和、黄胄、陆俨少、关山月、谢稚柳、朱屺瞻、宋文治、陈大羽、吴冠中、邵宇、华君武等都曾与深圳结缘,或在深圳候鸟式栖居,吸引了更多追随者相聚于此办展、讲学、创作,开始为这座新的移民城市增添了文化艺术氛围,培养了美术人才与欣赏美术的观众。
在40年历史中体现一个“新”字
一座城市的文化氛围,是由持续举办的具有影响力的文化事件和品牌活动及无数与之交往的艺术家共同建构的。在展览的“红豆生南国”板块,透过改革开放40年来深圳重大美术事件及美术场馆建设的相关文献,以及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重要艺术家与深圳艺术机构的书信往来,观众既可以看到深圳美术事业创新发展的足迹,也可以看到美术菁英与深圳的书画情缘。深圳美术事业伴随着改革开放应运而生,海纳百川的文化胸怀,把握时代的脉搏,日益创新的文化风格,在历史积淀薄弱的土地上开创了中国美术发展版图新边疆,成功打造了一系列美术发展和交流的重要平台,成为深圳文化建设的一道亮丽风景。
40年光阴荏苒, 40年流光溢彩,深圳的40年发展历程是新中国改革开放大业的一个缩影。深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副局长钱强表示, 40年来,深圳美术军团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形成了一支风格多元、富有活力的创作队伍,涌现了一批在全国产生广泛影响的优秀美术家及经典作品。同时,深圳美术海纳百川,在40年历史中体现一个“新”字,它不仅是深圳美术在中国改革开放历史上产生持续影响的思想动力,也是深圳这座年轻的国际大都市的安身立命之本。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40年来,艺术家眼中和笔下的深圳,推开了一扇艺术之窗,看到的是更为美丽的风景——改革开放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更描绘了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图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