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疆万里图(局部) 李海涛
他是我国海洋绘画的开拓者和奠基人,被誉为“中国画海第一人” ——画家李海涛一生与海结缘,用脚步丈量了大半个中国的海岸线,直至人生的晚年,依然与海浪、海风、海鸟为伴,最后在海边离世,了却了一生夙愿。
日前,“涛声依旧——李海涛先生追思会”在京举办。追思会上展示了李海涛一系列海洋绘画代表作:他的大海既气魄雄浑、豪情万丈,又意境幽远、清心悦目。他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逐步探索出一整套完整的画海技法——海浪留白、积墨、积彩、冲流等,为美术界同仁称赞,被认为填补了中国画画海的学术空白。
李海涛的海,不是单一的视觉捕捉,而是“三觉合一” ,即从“视觉海”“听觉海”“味觉海”中去创造性地描绘千变万化的海的形象,给予大海丰富多彩的情感。李海涛的《海疆万里图》全画51米长, 90厘米宽,描绘沿海102个重要地点,体现中国海疆从南到北的春、夏、秋、冬、雾、雨、雪、风的不同气候,表现自然风光、风景名胜、渔村建筑的景致变化。
李海涛夫人肖凯回忆,是在一天深夜,李海涛叫醒她,把想要创作《海疆万里图》的想法讲给她听。肖凯脑中闪念,“再困难我一定支持你。 ”于是,她拿出家里所有的钱支持丈夫的采风,全力支持丈夫的创作。就这样,李海涛终于创作完成了中国美术史上第一件表现中国海疆全貌的作品《海疆万里图》 。这幅作品首创了中国当代美术单幅作品创作周期最长、深入生活时间最长、行程最长三项纪录。
为了创作这幅作品, 1985年起,李海涛和次子李冬在5年里走遍了祖国31000多公里海疆。“在那个凭着介绍信才能住旅馆的年代,我们父子拿着中国美协等机构的介绍信,从北至南行走了大半个中国的海岸线,搜集了大量素材。 ”全国公安文联副主席、公安美协主席李冬说:“不同温带的植物不同、礁岩不同、渔船不同、民居不同、图腾信仰不同、劳动方式也不同,对这些差异的研究逐渐积累起来,使我随父亲逐渐形成了对我国海洋全貌的独特认识。 ”他表示,会继承父亲的衣钵,努力在海洋绘画上继续探索、前行。
在李海涛的眼里,大海是漂亮的。他的每一次凝望,都是深情的。这样的情意绵长,让他在画海的同时寄托了深沉的家国情怀。他始终谨记着岳父肖劲光的教诲:“寸土必争,寸海也必争! ”于是,他的海洋绘画承担起更重的责任:唤醒国人的海洋疆土意识,激发国人的爱海之心、爱国之情。2017年,李海涛在生命的最后时光仍然完成了《海上新丝绸之路·共同富裕图》长卷画作,他描绘了21个国家,串联出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和现实。在创作之前,李海涛查阅了所描绘国家的资料,仔细分析了这些国家的特点、主要建筑物。他希望观众看到这幅长卷,能够感受到每个国家的风貌。著名美术评论家和史论家潘絜兹曾撰文《海涛画海》 ,文章中写道:“翻遍历史,却找不到一个是画海洋的画家;有之,自现代的李海涛先生始。海涛是我国千古画海洋的第一人,海洋观念滞后的我国山水画家,由李海涛开了个好头。 ”
夏海如涤 李海涛
中国美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徐里说:“画大海的人不多,非常难画,在中国古代绘画史上大海的画面非常少,基本没有用大写意手法去画大海的,作为艺术家敢于挑战自己、挑战画种当中的困难题材,对李海涛先生来说,那是一种理想和追求。 ”他介绍,自1991年至2000年,中国美协专门为李海涛先生举办了五次海洋绘画专题个人画展,李海涛先生也成为中国美协第一次为个人举办海洋绘画专题作品展的画家。
《海天佛缘》 《听涛千里醉》 《天涯潮海共涛声》 《涛声震山河》 《浪涌渔舟进,风推船速神》 《云海苍茫万里情》 《大潮歌》 ……海洋在李海涛的画作中万千风情,总是能让人耳目一新。李海涛不仅个人致力于海洋绘画,还与夫人肖凯一起积极推动中国的海洋绘画事业。2006年,夫妻二人共同创办了中国第一个以推动海洋绘画为目的的创作研究机构“中国海洋画研究院”;2016年,该院设立台湾分院,团结两岸海洋绘画艺术家约40人,先后在钦州、三亚、厦门、北京举办大型“拥抱蓝色国土”画展……如今,海洋绘画已有越来越多的追随者和探索者。
“父亲还有一个遗愿,就是我们要树立海洋大国的观念。海洋是我们蓝色的国土,我们不仅要寸土必争,还要有寸海必争的意识。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给我们带来发展繁荣的契机,广大海洋画家要团结携手、爱国向上、奋发有为,用手中的画笔描绘海疆、讴歌时代,弘扬中国海洋文化精神。 ”李冬说。
在李海涛曾在北京美协共事多年的同事、画家李中贵看来,李海涛还是推动中国美术界走向改革开放的闯将和先锋。他认为,北京美协每一项新举措、新事物的出现都凝聚着李海涛的智慧,每一项新改革的实现都离不开李海涛的冲锋陷阵。比如,第一次在北海画舫斋为京外画家举办的“津门二孙画展” ,第一次为美籍华人举办的“郭雪湖画展”及其研讨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