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通往美好生活的护照
栏目:艺术眼
作者:胡一峰  来源:中国艺术报

  近日,北京四家美术馆推出“ART 4 YOU”活动,以“艺术护照”的形式,向民众出售四家美术馆的年度联票。据报道,持此联票可在2019年全年至四馆各参观一次,包含特展,相比四馆门票价格,可享受4 - 5折优惠。在新闻不断的艺术界,这个消息既不“劲爆”也不“火辣” ,也很难准确预判这一活动的持续性和覆盖面。但是,从中可以思考艺术行业的某些动向和趋向。

  显而易见的是,这反映了近年来兴起的生活艺术化浪潮仍在升温,而艺术行业的调整也在继续深化。当前,走进美术馆、剧院、影院成为中国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据有关研究机构调查数据显示,早在2015年北京的文化消费个人已经超过团体,这显然意味着艺术消费的自主性、个体化和日常化的增强。与此同时,艺术空间与生活空间的重叠也趋于明显。一方面,一些艺术家、艺术机构正在舍弃画廊、美术展馆,走向购物中心; 2017年国内一线城市中拥有艺术主题业态的购物中心已占总数约5 %。另一方面,类似“ART 4 YOU”的活动正在增多,以往“高冷”的艺术机构放低身段,以更接地气的形式为民众提供艺术享受。

  更深层次看,这又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主要矛盾转变的客观要求。多个国家的发展实践已经表明,经济成熟将带来审美观念的变化。党的十九大报告也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美好生活需要”是多方面多层次的,艺术是其中很重要的内容。艺术机构门槛过高、艺术消费形式单一、艺术与日常生活疏离等则是“不平衡不充分”的表现。蔡元培先生曾说,“吾人固不可不有一种普通职业,以应利用厚生的需要;而于工作的余暇,又不可不读文学,听音乐,参观美术馆,以谋知识与感情的调和。这样,才算是认识人生的价值了。 ”

  在温饱尚未解决之时,艺术的缺失或许并不引起重视,又或许即便重视也“有心无力” 。但现在情况发生了变化,艺术生活质量和水平将直接影响着人们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此前关于“逃离/逃回北上广”的讨论中,一位离开北京又折返的青年说:“因为,我想念北京的朋友,想念北京随时可以看话剧,电影,想念每周六小西天中国电影资料馆的电影讲座,想念簋街的龙虾以及和朋友们深更半夜吃着龙虾撸着串聊着电影小说剧本的无话不谈” 。可见,艺术生活已是影响青年人口流动方向的因素之一。而青年又是社会未来的代名词,艺术对于未来的意义不言而喻。

  这既为艺术行业提供了重要的发展机遇,也提出了从观念到机制层面的巨大挑战。或者说,艺术完全可能赢得未来,但必须在自我革新中才能实现。而作为一个事关社会长远发展的整体性课题,其完成无法一蹴而就,只能也必然是多方探索磨合甚至试错的结果。应该说,“ART 4 YOU”这样的活动不失为一种探索,如果能被民众接受和得到艺术机构的坚持,很有可能对行业生态带来重要改变。

  对于艺术机构而言,其最重要的变化应是让美育重归职能的中心位置。其实,这本是艺术机构的天职。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创设的初衷就是以艺术匡扶世风。在我国,美术馆自诞生以来就担负着成风化人的功能。艺术机构不应仅是艺术家表达的场所,更不能以艺术品交易为主要追求,还应成为民众进入艺术的台阶。美育职能的回归与彰显,不但丰富了艺术机构的评价维度,而且为艺术机构调整改进运营理念,以及开展合作、互补开拓了新的空间,这恰有助于艺术机构在差异化发展中找到个性成长之路。

  对于民众而言,艺术需求固然是内在的,但也需要鼓励和引导。与艺术机构亲密接触机会的增多,将促进艺术消费进一步觉醒和升级。艺术消费“量”的变化即便不大,却可能从“点缀”变为“刚需” 。到那时,艺术就成了每个人文化生活里的盐,摄入量相对恒定却必不可少。随着艺术进一步融入生活,人们的艺术需求在不断满足中不会带来量的减弱,反而会要求质的增强。而且,作为人类精神交往形式之一,艺术是社会交往和群体认同的纽带,它将促使人们在思考什么是美等问题的过程中,寻找同道、结识朋友。人们的艺术生活将变为有组织有秩序的社会行为,人以“艺”聚的文化地图也将逐渐清晰。反过来,这又为艺术行业的发展提供最真实的指引。因此,从专业创作而言,艺术或许永远是小众的,但从行业格局来看,作为美好生活的“护照” ,艺术的天地将无限延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