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老师
栏目:往事
作者:杨澧  来源:中国艺术报

新线(油画)  1983年  韦启美

  人到老年,常怀念往事。上世纪50年代考入中央美术学院绘画系,学校按一年级入门、二年级深入、三年级提升的步骤安排老师和教学。

  一年级授课的是韦启美老师,他首先要改正我们业余学画单线平涂的习惯。从画几何形开始,教导学生同时观察物体与所处环境,反复提醒学生对象并无边线,受光部分与背光、反光部分中间有明暗交界线,随物体起伏而变化;物体与背景有时清楚有时模糊。几何形之后接着画《荷马》 《戴帽老人》石膏像,大家逐渐掌握素描基本方法。

  二年级的李斛老师,他亲手画了一幅造型严谨、精准描绘所有细部的石膏胸像,作为示范作品。同学们围着老师的画,以敬佩的目光仔细观摩和体会如何精细刻划对象。在课堂上对着素描纸,人人左手握着一把铅笔,型号从2H到4B,以供右手选用。大家边画边退远察看自己的画面是否准确协调,过分处用橡皮轻轻点一点,减弱些;橡皮也是画笔。二年级画了《摩西》 《昼》 《夜》等全身石膏像。

  三年级授课的王式廓老师开始教我们画人像,有家庭妇女、长髯老翁、穿白布背心的农民。王老师很严格,要求我们画出人物的年龄、性格、职业特征。他说:“面对活生生的人,不是雕像。要看到岁月沧桑在人身上留下的痕迹。 ”他要求注意对象的头发、胡须的疏密,长期操劳的双手,衣纹褶皱,习惯的坐姿和站相,双目眼神,眼角口角的形态等,必须深入体察和意会,必要时为所画人物写出文字传记,但不是面面俱到,而是依据不同对象抓住重点,有所取舍,画出鲜明生动的现实人物。因为美术作品不是生活的客观记录,而是充满对社会的深刻理解和强烈爱憎,塑造出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经过三年的谆谆教诲和近距离的指导,同学们充满自信和对未来的憧憬,准备迎接新的课程。

  四年级在老师的指导下,同学们制订出创作计划及深入社会生活的去向、时间、地址以及所需经费,经过学校教务修改批准,从小课堂迈向社会大课堂。

  光阴如白驹过隙,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母校老教师们早已远去,当年莘莘学子也进入耄耋之年,但当年的校园和老师的言语容貌,仍深深地留在脑海里,时时响在耳边,永远不会忘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