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园山水”的新旅程
——话说陈危冰的《大运浩悠悠》
栏目:画者
作者:倪熊  来源:中国艺术报

大运浩悠悠  陈危冰

  对于画家陈危冰来说, 2018年值得庆幸的两件事已然留在人生的记忆。

  2018年6月,为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江苏省委宣传部、江苏省文联组织策划的“画说运河——江苏美术家采风写生创作活动”启动,这是江苏美术界的一大盛事。回望1960年9月,傅抱石曾率领“江苏国画工作团”开展二万三千里旅行写生,并因此诞生了一个极具影响力的中国画地域流派——新金陵画派,以文人画艺术传统与现实生活相契合、清新的生活气息与灵性的笔墨气韵相交融,将上世纪50年代初开始的以写生带动传统国画推陈出新的运动推向了一个历史的高潮。而此次运河采风活动可以说同样如此,一方面体悟前辈先贤的精神,一方面在时代的命题下交流思想、艺术、人生,是一件伟大而有意义的事,也是艺术家应有的一份责任和担当。躬逢其盛,陈危冰作为采风团一员赴运河沿线进行采风创作,这是其一。其二,此行收获之一,或许也是实际成效的体现,陈危冰创作了《大运浩悠悠》 。

  作为一个山水画家,陈危冰绘画的灵魂在于“田园” ,在他的笔下,“田园”永远是一个鲜活的动词而非学理层面的那个名词。事实上,“田园”作为无尽心灵财富和艺术财富,作为永恒的存在已被移植在他的血脉之中。在江南广袤的原野,在中国辽阔的土地之上,堆积着太多画家的灼热视线,经过时间的发酵,倔强地蠕动成绵延不绝不断延伸的线条色彩,于是“田园”就成了一幅幅充满灵性的作品。

  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的人工运河,流经8个省(市)的35个城市。在历史岁月的漫长流淌中,它见证了城乡的沧桑巨变,承载了宝贵的文化记忆。江苏是大运河的起源地,是大运河路线最长、流经城市最多、运河遗产最丰富的省份。而苏州,是运河沿线35个地级市中唯一以古城概念进行申遗的城市。写生之后接下来的再度创作中,陈危冰想的是如何表现时代这个大命题,表达对这个时代的认识与情感。50多年前,前辈先贤把人民公社、钢铁厂、电线杆描绘进作品,成为最先进的时代特色,而今天,又将如何来表现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

  草图勾勒了一张又一张,仔细推敲、斟酌,推翻重来,反反复复,最终他确定择取环城运河故道的南门段作为表现主题。为此,他再度几次三番踏勘历史古迹、建设新貌。苏州古运河南门段可谓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一段,承载着丰富而宝贵的历史元素和城市记忆。它的南北两岸既有瑞光塔这样名闻遐迩的名胜,也有吴门桥、灭渡桥这样传说至今的古迹;这一段还是甲午战争之后全国五个日租界之一,也是苏州唯一的租界,海关领事馆等遗址尚存;以及苏州中国民族资本最早萌芽发展之地,苏纶厂旧址旧貌依稀还在;更是通往现在苏州工业园区的通衢,人文历史与现实的蕴含极其丰富。古运河滔滔而去,苏州城古韵今风。陈危冰觉得只有分析大运河文化遗产的丰富内涵,才能从大运河历史变迁中激发灵感,用画笔把运河文化、运河精神、运河风情、运河故事描绘出来。

  《大运浩悠悠》以登高俯视的视角,呈现了江南晨雾朦胧的诗意画面:一河碧水环城而过,阵阵和风拂面而来,几棵大树占据了一半画面,透过条条树干枝杈,画面近处是桥梁纵横,远处有名胜古迹,更远处则是屋宇田野,古运河由近及远安逸宁静,往来船只透过充满张力的弓形河流,不仅让运河生动起来也让运河两岸一片生机,青砖黛瓦和现代建筑相连结高低错落……散点的结构,淡墨的基调,陈危冰以极富个性的线条和点面相互映衬,勾画出了一幅既不失清逸幽远、静雅柔美的意象境界,又富有古今内涵、虚实相间的现实画卷。

  运河题材有厚度,有深度,也很有活力,是美术创作的精品题材,也是陈危冰“田园山水”的一个新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