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奠基者“回家”的展览
栏目:聚焦
作者:焦俞萍  来源:中国艺术报

一个奠基者“回家”的展览

——记“丹青锦裳——郑锦与中国近现代美术教育”学术研究展

郑锦作品图(从左至右):玉兰孔雀(绢本)、采荔(纸本设色)、洛神(纸本设色)

  郑锦,一个不应被淡忘的名字。20世纪初叶,他亲手创办北京美术学校,发展国家美术教育,是我国近现代美术教育的重要开拓者。然而,由于时局的动荡,他毕生的奉献和艺术在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上知者寥寥。日前,为致敬中央美术学院前身北京美术学校第一任校长郑锦,中央美术学院举办“丹青锦裳——郑锦与中国近现代美术教育”学术研究展,以此作为“百年校庆”学术活动的收官之作。

  本次展览以“作为教育家的郑锦”和“作为艺术家的郑锦”两条主线展开,展厅内线以“何以郑锦”“平民教育”“寓居澳门”三大板块的文献梳理贯穿郑锦的人生轨迹,从筹建与发展北京美术学校,到辗转河北定县开展平民美术教育,后寓居澳门投入绘画艺术创作;外线集中呈现了郑锦的26件经典之作,涵盖自上世纪20年代的《狐狸》 《玉兰孔雀》 ,到他生命中最后一件作品《洛神》 。中国美协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表示,“这是一个奠基者‘回家’的展览,拂去历史的烟尘,郑锦先生的人生和艺术散发出不平凡的华彩。百年之后,信然可见‘丹青锦裳’ 。 ”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杨先让曾在其书《海外漫纪》中谈道:“我在中国美术界闯了半个多世纪。见得不少,但是也有很多该知道的还不懂。比如中国近代美术教育史上首任国立美术专科学校校长郑锦先生,虽然1998年北京中央美术学院建院80周年的年表上有郑锦的名字记载,但都是一提而过,郑锦何许人,为何能任该校的首任校长等等,一概不知道。如我者大有人在,不能不说是个遗憾。 ”

  郑锦,出生于广东香山,父亲郑玉池曾游走于北京、日本等地经商,颇具文化学养,擅长山水画。幼年的郑锦受到父亲影响,开始涉猎绘画。13岁时,郑锦东渡日本留学,在横滨的华侨学校大同学校读书期间,郑锦认识了他人生中的第一位重要导师梁启超,而其后来正是受梁启超之邀回国发展国家美术教育。梁启超还曾作《郑褧裳画引》称赞郑锦:“生冥心妙造,历逾岁纪,沿流泝源,众长奄备。莫不细入毫发,而意惬飞动,务极规矩,归于自然,宋元家法,往往而合,其诸擅高往策独秀当时者欤。 ”

  随后,郑锦开始学习油画。1902年,考入著名的东京美术学校,学习工精细腻的日本画,成为中国人近代在日本正规美术学校学习绘画的第一人。这一时期,郑锦的绘画作品纯净而雅致,偏日本风格又兼具宋画之趣。之后,作品接二连三参加日本画坛展览, 1907年创作的绢本画仕女图《娉婷》更是入选日本最高级别美术展览——文部省美术展,因此轰动了日本侨界及画坛。

  彼时的中国,正处在时代变革的激流之中。民族危亡之际,基于救亡图存的理想,“中国现代教育之父”蔡元培适时提出“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 。这番话,深深打动了留学归来的郑锦。经梁启超举荐,郑锦受教育部之命,担起筹办“国家美术教育”相关机构的使命,成为重要开创者。

  1917年,教育部批准蔡元培的建议,筹办中国第一所国立美术学校。由于国内没有先例,郑锦再次东渡日本“取经” 。访问名校,考察办学规模、方针,搜集资料,设计课程,订立招生制度……经过一年的努力,中国第一所国立美术学校“北京美术学校”正式成立,郑锦被任命为第一任校长。刚好这一年,他的第三个女儿出生,郑锦为其取名“美成” ,蕴含着“北京美术学校成功”的美好愿景,可见郑锦对这所学校期望之高。郑锦掌校六年有余,从中等美术教育,到添设高等部,再到专门制,他满腔热血、筚路蓝缕、孜孜以求,努力建构了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雏形。任职期间,学校培养了刘开渠、李苦禅、李剑晨、常书鸿、王曼硕、雷圭元、王雪涛、邵宇等一大批人才,他们日后都成了中国现代美术史上卓有成就的美术家或美术教育家。

  后来,迫于时代与个人的多种因素,郑锦辞去了北京美术学校校长的职务,离开北京。然而他并没有放弃美术教育理想,辗转河北定县、广东中山致力于平民美术与平民教育的相关社会工作。他发表了《平民教育运动与美术的提倡》 《平民教育与平民美术》等论述,反复论证平民教育与美术的关系。在河北定县,他放下画坛名家的身段,深入农民中去,推广识字教育、扫除文盲、提高公民意识、推介政府各项政策措施、收集整理民间传统民谣和年画、为农民编写识字课本《千字文》 。在家乡广东,郑锦同样开展了属于平民的美术教育,以专业知识作美育普及,以绘教图本为启蒙之学,以贴近生活的视角创作“白话体”的作品,在现代中国美育之路上留下了独特的印迹。

  20世纪40年代,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不久,郑锦的家乡沦陷,只好携家人移居澳门,从此之后,潜心丹青,以艺术寄托远志。在亲眼见证国之战乱、民不聊生后,他以画笔为“武器” ,创作了《民族意识》 《抵抗》 《故乡》 《群鹰奋战》 《日暮途远》等大批抗战题材作品。1943年,日军败局已现,年近花甲的郑锦奋笔而成《春回大地》 ,在十公尺长的画面上, 122匹骏马,或跑,或立,或卧,千姿百态,各领风骚,配之以高山流水、百花齐放的背景,表达着对祖国美好明天的热切向往。

  范迪安评价郑锦说:“实际上,从早年在日本研习绘画开始,他就是一位禀赋优秀、富有才情的画家,在将中国工笔绘画传统和日本近代绘画技巧相结合的方法上走出了自己的道路,从题材到风格,作品具有从传统中审慎创新的面貌,尤其以具有主题构思和生活感受的创作呈现出现代的气息。他擅作人物,长于花鸟,用笔精妙,设色清丽,许多作品传达了对生活的憧憬和对人性的赞美,让人透过画面看到他朴素的情怀和向往美好的心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