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组歌《秋收起义》由著名作家谭仲池担任编剧和作词,湖南省文联副主席、省音协主席邓东源,国家一级作曲杨天解、湖南师大音乐学院副教授唐勇强担纲作曲,并聘请著名词作家王晓岭担任艺术指导。音乐会通过三大主体乐章和序曲尾声,以完整的叙事线索,回顾了人民军队的诞生历程,以雄浑激越、青春激昂的旋律,热情歌颂秋收起义的伟大历史意义。
该剧紧紧抓住“秋收起义”的发展过程这一主线,以讲故事的表现手法,按照时间、地点、发生、高潮、结局及历史意义等顺序,放电影般真实地再现一幕幕史诗性的革命画面,形成一个大故事中包含多个小故事的戏剧性组歌结构,共讲述了发动秋收起义的十一个故事,设计巧妙,剥洋葱式递次展开,逻辑清晰,主次分明。比如, 《沈家大屋的灯光》讲述毛泽东在革命关键时刻主持召开湖南省委第一次紧急会议,在长沙湘江边的沈家大屋举行,确定了“秋收起义”整体方案和战略战术重大思想的故事; 《挥手从兹去》则以杨开慧的口吻,讲述毛泽东为中国革命这个“大家”而放弃“小家”的故事; 《三团打得好》讲述“秋收起义”部队文家市会师整编后,四团团长叛变投敌,三团士气高昂、打胜仗的故事。
根据不同的故事“串珠成链” ,词作者将大型组歌《秋收起义》分成“序曲”“第一乐章”“第二乐章”“第三乐章”“尾声”五个部分,十三首歌曲。“你是于无声处打响的震天霹雳,你是黎明前升起的第一缕晨曦” ……歌词语言精美,意象精纯,集诗性美、形象美、理趣美、音乐美于一体,精准地抓住了秋收起义故事的思想内核与主题,热情洋溢地歌赞了“秋收起义”的伟大意义与革命军队伍英勇顽强、不畏牺牲的精神。
组歌作曲家有着强烈的“全局意识” ,把组歌《秋收起义》当作一整台戏进行整体布局、整体构思、整体安排,即按照完整的戏剧结构进行巧妙地音乐布局,并注重其中的戏剧冲突。比如,在谱写开篇“序曲” —— 《不忘血火初心》时,邓东源颇具匠心地将整个组歌各篇章重要曲目的音乐动机、音乐主题考虑融入“序曲”中。“序曲”的开头引子部分,浏阳“地花鼓”中最典型的音乐素材用唢呐吹奏出来作为“序曲”的音乐动机,并以此作为整部组歌的音乐动机;用大众耳熟能详的《中国革命者之歌》中的《秋收起义歌》中的主题音乐作为“序曲”的主题音乐,同时也作为整部组歌的“第一主题音乐” 。
“序曲”中间部分用大调式谱写了2分多钟的呈现庞大织体的纯交响性音乐,在一瞬间带领听众穿越到了“秋收起义”烽火年代里激情燃烧的岁月,令人心潮澎湃,遐想万千。尤其是悲怆的大调式,作曲家运用得大胆而又自然、巧妙,令人倍感温暖,备受鼓舞。接着,这段交响音乐成了统领整部组歌的“第二主题音乐” ,在其他篇章中多次重复再现,音效非同一般。又如,最早出现的第一声唢呐,在“第二乐章”和“第三乐章”中以相同的旋律重复再现,且每次出现时,唢呐最后一句旋律进行了升华与美化。这三声同旋律的唢呐贯穿全篇,使整部组歌的音乐风格保持和谐统一,音乐形象集中、鲜活、生动,听众一听就能产生深刻印象。
组歌《秋收起义》的音乐在继承传统组歌创作方法的基础上,大胆创新,紧贴时代,巧妙地运用当代歌曲创作的新理念新技法,加入更多的新时代元素。比如,杨天解创作的歌曲《沈家大屋的灯光》 ,在采用传统戏剧“宣叙调”表现手法之余,更加注重糅进现代流行歌曲创作的特性,听起来又是一首较完整的男中音歌曲。比如,邓东源创作的“尾声” 《父辈的旗帜》 ,巧用纯女声流行演唱来定位创作,其合唱、伴唱引用了时下超前的纯交响的风格来展现,即合唱演员不唱歌词,全部唱“啊”来衬托,声音跨度达到了男、女高音合唱的极限音域,现场听众在听到极富感染力的女流行领唱的同时,多声部合唱“啊”也显得格外空灵、干净、飘逸。此外,唐勇强作曲的《浏阳河水清又清》 、邓东源作曲的《日出东方》等歌曲,均采用了时下极富前瞻性的表现手法,既传承历史又表达当代,颇具时代色彩,在不失主旋律歌曲的庄重、严肃典雅品格之余,又保持一定的独立性、灵巧性,可以单独拿出来在不同场合演唱。
组歌《秋收起义》十分灵活地采用了本土音乐素材,比如在歌曲《日出东方》中,邓东源引用了浏阳客家山歌《喜鹊落在梅树上》中的前面引子部分,原汁原味的客家高腔山歌基因激活了整首歌的音响个性,曲调优美,引人入胜。又如在歌曲《沈家大屋的灯光》中,杨天解撷取了湖南花鼓戏的音乐元素,湘味浓郁,特色鲜明,令人感觉格外亲切。
作为组歌交响音乐会,在庞大的交响乐团演绎中,采用了两种拥有悠久历史与独特个性的中国民间吹管乐器——唢呐、竹笛。前者音色明亮,音量大,发音高亢、嘹亮,在长沙、浏阳一带广泛流传;而客家山歌素材,也在大型组歌《秋收起义》中被多次反复采用,充分凸显出华夏民族特性与中国风范,实现了传统与现代、高雅与通俗、中国与西方的完美融通。
“第三乐章”歌曲《仰望井冈山》就地取材,巧妙地采撷了江西兴国民歌(即后来被改编成《请茶歌》 )中的经典乐句,音乐既接地气又具地域性,在整首歌曲中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另一方面,组歌根据戏剧结构与不同情节、不同内容、不同演唱者的特点予以精心设计和精准安排不同的演唱形式,艺术效果非同凡响,勾连过去、现在与未来,意境深远,余韵悠长,革命初心永不忘,红色薪火代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