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敬畏 饱含深情
——谈刘佳人物画创作
栏目:画者
作者:蒋晖  来源:中国艺术报

阿普(中国画)  刘佳

  线条如松枝老干,多短笔,却不局促,劲力十足,有点霸道,把色彩运用得随心所欲。这是一个有力量的人,每次读他的画,我都这样想。他是画家刘佳。笔墨、造型都得益于其父亲——著名人物画家刘国辉。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刘佳的艺术道路让人看上去或许比较幸运——较早明确了自己的艺术追求,其执着的创作也成果丰硕。

  第一次看到他的作品,我很惊讶,他画的是西藏。西藏是刘佳20年前游荡过的“故乡” ,那里的土地山河,鲜艳的色彩,人民的笑容,淳朴灿烂,阳光下的金顶在正午时分闪闪夺目,僧人的长袍与藏族群众的笑容,都让刘佳激动。他以浓郁的色彩捕捉高原上的光影,石头的沧桑强悍,河流的奔涌决绝,最后落在人的脸上笔下,他的人物系列健康、自然,是日光下茂盛生长的一群人,即使衣衫褴褛,步入老年,眼睛里依然有光。

  看过不同的风景,望见过许多迥异的山川河流,世界的颜色他知道,在世界屋脊仰望过雪山的巍峨神圣,呼吸过茵茵草原上鲜花盛开的清芬。“江南”不止是杨柳岸,断桥雪,虎丘千人石上名士们的歌咏,从江南走来的刘佳喜欢钟鼓楼的悠扬,也爱广袤的高原,带着写生簿,进到随便哪一座庙里,浓郁的酥油味道,刘佳很快就适应了。刘佳知道自己要做的,是保持敬畏。而他的笔,饱含深情。画面上的这片土地、城市、乡村、道路,骄阳似火,绚烂光华,在西藏,他看到了普通人脸庞背后那些安详高贵的灵魂。

  最近一次碰到他,是他刚从新疆写生回来。欣赏这次他带回的写生稿,维吾尔族百姓的面容,巴扎上流淌的气味音乐似乎都可以感受到,刘佳的线条愈加自信,“落笔传神” ,我只有这样说。

  “中国人物画,笔墨与造型的关系,老生常谈的命题,多年来一直在思考。一直也在寻找两者间的契合,至少在我,造型在先,其次笔墨。 ”刘佳说。笔墨,是中国画最核心的“秘密”与“常识” ,外人云山雾罩看不懂,正常。道统技法与情绪,都在笔墨,雅与俗,也看笔墨。它高深,却朴素、玄妙,又如此具体,“好的笔墨”“坏的笔墨”“没有笔墨”“笔墨为零” ,鉴赏家与创作者很难达成一致,收藏家与推手们各执一词,就是临案埋头画画的人,也各说各话,笔墨,是标准?是审美本体?是形而下的技法无关乎道心?

  刘佳的笔墨非常强,但他不愿意多谈论。多年美术创作实践,不论是写实人物画,还是眼下他尝试的一些宗教人物、山水小品,他线条里强劲的东西愈发清晰,浓墨重彩,刚健,不敷衍,一笔下去,力量感、形与境都在了,这实在是很高明的境界了。

  身为苏州国画院院长的刘佳,因为在园林里工作,每天的感受都逃脱不了园林的氛围,“这种氛围的浸润下,会让你觉得这些东西是可以在你的画中经常出现的,不管是一个全景,还是作为人物画的配景,都是不可多得的创作题材,而且是自己有切身感受、随手可以拿来用的。 ”刘佳说。苏州国画院逐渐探索出“新吴门”绘画风格,在他看来,这种绘画风格秉承深厚的吴门画派传统,消化融合历代吴门精粹与新时代新时期创作题材,呈现出全新的绘画流派。这种流派不失传统底蕴,笔墨皆有寄托出处,但也不囿于一笔一墨的得失,以创作主题为主旨挥洒自由;不断拓展绘画领域,不局限于传统山水图式和水乡题材,“走出去”的写生积累带来了更宽广的格局、更有高度的思考。时代在变,生活环境在变,绘画观念随之而变。很多外在的东西都会随着岁月改变,但对于绘画来说,唯一不变的就是追求的境界和人心的安宁。无论绘画的外在形式和创作方式如何改变,即使是观念和材料都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绘画需要表达的内核及追求宁静境界的心灵不会改变。

  “人物画要有人文情怀,表达自己的艺术追求,唤起对美的惊叹,题材很关键” ,对国画颜色的处理,刘佳近来也有微妙的变化,矿物植物传统的赭石、藤黄、朱砂、石青、石绿,斑斓可爱,与他惯用的颜料搭配起来,呈现出的效果刘佳自己也觉得很不错。“国画颜料有自己的朴素感、沉着感,古代绘画的‘文气’很大程度依赖绘画材料,纯粹水墨可以表现大气势,西画材料作为补充与传统颜料结合,掌握一个度,这是我追求的。 ”刘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