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伟峰转岗到吴中区文联工作马上就5年了。作为一个没有文艺职业背景的基层文联负责人、吴中区文联主席,要在吴文化的发源地和核心区——吴中区,做出一番传承和弘扬吴文化的大事业,是一件颇具挑战的事情。
在30多年的职业生涯里,查伟峰主要从事乡镇、街道一线工作,这让他能敏锐地洞察到百姓的需求,并且能很好地激发各方的积极性。因此,基层文联工作,查伟峰照样做得得心应手。
他围绕吴中区委、区政府中心工作,以现代企业的经营理念,审视和“经营”吴中文艺、吴中文艺家队伍,以“追求一流,追求完美”的精神,团结带领吴中区文艺家队伍“迈出强劲”的脚步,助推文化强区建设,为弘扬吴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
编纂《吴中文库》,深入挖掘吴文化
吴中区历史悠长,三山岛发现的旧石器时代人类文化遗址,把太湖地区人类居住史推进到一万年前。这里气候宜人,物产丰饶,为吴中区文学艺术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深厚而肥沃的土壤。长期以来,吴中区无论是文学还是民间工艺、书画、戏剧曲艺、音乐舞蹈,都群星璀璨、可圈可点。文学家范仲淹、王鳌、范成大、沈德潜、叶圣陶、“塑圣”杨惠之、北京故宫“总工程师”蒯祥、“绣神”沈寿等都从这块土地走出,或在这里留下深深的脚印。
不是文化人,如何做好文化工作呢?查伟峰认为自己很幸运地有了一个很好的“工作起点” ——他上任伊始,就接受了吴中区委、区政府交给的编纂《吴中文库》的任务,该文库被列为全区“十二五”期间的重大文化工程项目。这部丛书共24册,包括《吴中人物图传》 《吴中好风景》 《吴中食话》 《吴中物萃》 《风俗里的吴中》 《吴中遗珍》 《吴中文存》等,总字数近400万字,配图5000余幅,全方位、图文并茂地展示了吴地的名贤、名胜、名产、民俗、文物、工艺、诗文和影像。无论从涵盖的广度还是深度上看,均堪称吴地历史文化之集大成者。
“摸清家底,才能更好地彰显吴地文化和太湖文明,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 ”查伟峰在头绪繁多的编纂工作中越来越有“文化自信” 。他说:“ 《吴中文库》出版前,尽管不乏有关吴地文化的图书和文史资料,但总体上讲较为零散单一,缺乏规模和系统性。随着吴中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吴中区需要一部更为完整、更为系统地反映和记录吴地历史文化的系列丛书。 ”他介绍, 《吴中文库》在取材编纂的过程中,始终坚持“原汁原味、真实反映”的原则,尊重历史,注重细节,参与编纂的作家、学者曾多次深入实地亲身采访,以十分严谨的态度来进行研讨、创作、统稿、编审。
“ 《吴中文库》为教育、引导更多读者了解吴地文化、提升人文素养、树立文化自信提供了优秀教材。丛书本身又是吴文化研究与传承的新里程碑,标志着吴文化的传承保护和研究弘扬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亲身参与了多年激情澎湃又不乏艰辛的丛书编纂过程,让查伟峰深入了解了吴文化,更加热爱吴中的文艺事业。一个全身心投入吴中文艺事业洪流的志愿,在他心里渐渐萌生。
弘扬吴文化,以人为本
“根植吴文化,建设新吴中” ——这是近年来吴中区委、区政府提出的主题导向,全区先后建成投用吴中区公共文化中心、文化创意大厦、凤凰文化产业园等一批文化载体。“吴中区的文化硬件建设已基本到位,推动吴中文化强区建设的中心应转移到抓‘软件’上来。要以生产力要素中最具活力的核心力量——人才队伍的建设为重点。 ”查伟峰说。
查伟峰开始了他的“文艺人才培养”探索之路。首先,在培训上找突破点。2017年11月,吴中区文联与中国文联文艺研修院签订三年合作培训协议,开创了县(区)文联与中国文联文艺研修院合作办班的先河。今年11月10日在2018苏作文创峰会上举办的“中国文联文艺研修院首期苏州吴中高层次文艺人才研修班学习成果汇报展”上,展出的150余件艺术精品,涵盖刺绣、核雕、木雕、砖雕、玉雕、佛雕、扇面、缂丝等众多艺术门类,成为本届苏作文创峰会的一大亮点。
吴中区文联的文艺人才培训不仅关乎文艺才能,也关乎文艺经纪。“文化产业的振兴、文艺事业的发展离不开经纪人队伍。 ”查伟峰说,自2014年吴中区文联与江苏省文化产权交易所合作开办经纪人培训班以来,吴中区文联已为全区培养了百余名文化经纪人。在组织文艺家参加国内外重要展览的过程中,吴中区文联更是很好地发挥了“经纪人”的作用,让吴中区的文艺家在中国国际摄影艺术展、恭王府博物馆国家级非遗传统核雕技艺精品展、第二届中法文化论坛苏作手工艺非遗艺术展等展会上频频亮相。
除此之外,相关扶持政策的落实和文联工作服务水平的提高,也对吴中区文艺人才创作活力的促进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东吴文化人才专项扶持办法》 《吴中区文学艺术奖励暂行办法》等政策相继出台;文联机关工作人员除完成常规工作和上级交给的任务外,还与文艺家们打成一片,为他们提供咨询服务、策划活动方案、刊发活动信息服务等,使文联真正成为文艺家之家。
“不少文艺家精于技艺,但不善于营销,甚至不会填写参评表格、准备参评材料。为此,吴中区文联向上级积极争取,设立了下属事业单位吴中区文艺交流中心,为文艺家提供联络、协调、服务、指导工作。成立两年多来,吴中区文艺交流中心在人才推荐、项目评审、活动举办等方面已累计服务文艺家千余人次。 ”查伟峰说。
以五个“深度融合” ,争创四个“文艺之乡”
“发展文艺,绝不是为文艺而文艺,而应为提升人的素养,并以此为依托,推动文化产业、旅游业乃至整个地方经济的发展。 ”查伟峰表示,吴中区文联的工作始终围绕区委、区政府工作大局,将“五个深度融合”作为今后一段时间中心工作的目标任务。
比如,努力推动文学艺术与旅游的深度融合,助推吴中旅游后“5 A”时代的可持续发展;努力推动文学艺术与美丽乡村建设深度融合,开辟乡村特色旅游并赋予新的文化内涵;努力推动文学艺术与经济转型发展的深度融合,充分运用吴中区民间工艺的优势,发掘、培育一批文化企业,并积极鼓励文艺作品上市等。近年来,吴中区文联一直在五个“深度融合”的基础上,为争创中国“文学之乡” 、“中国民间文艺之乡”等四个国字号“文艺之乡”目标而努力。
“为实现目标,我们通过各类活动凝聚人心。 ”查伟峰举例道,吴中区文联积极参与举办“诗话太湖情咏吴中——首届香雪海全国诗会”等文学活动和“苏作文创峰会”等民间工艺活动,举办“中国·木渎(国际)摄影周” 、“四季太湖·行摄太湖”摄影大赛、“发现吴中新地标”摄影大赛等摄影活动;
带领文艺家积极推动香山街道舟山村、东山镇杨湾村等地新农村建设,以及木渎镇、金庭镇、光福镇、临湖镇、胥口镇等环太湖乡镇的文旅融合……功夫不负有心人。2018年5月,中华文学基金会授予吴中区中国“文学之乡”称号;中国民协同月下发文件,批准吴中区为“中国民间文艺之乡” 。
“吴中区通过一系列努力,将抽象的内容转换成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不但涌现出了一大批精品力作,更通过各类艺术讲座、技法培训、免费艺术展览、惠民演出,推动了全区居民文明素养的整体提升,助推了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的发展。 ”查伟峰感到欣慰的是,吴中区文联的突出表现,让全区上下逐渐扭转了对这个“边缘部门”的认识,许多文化方面的事务都争相邀请文联参与。
5年的努力,让查伟峰深刻地认识到“思路决定出路” 。“吴地的先人给当代吴中人留下了丰厚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只有高标准严要求制订切实可行的目标,传承好、发展好吴文化,才能上对得起先人,下对得起子孙。 ”他透露,明年吴中区将启动三年一度的“东吴文学奖”的评奖,让更多文学家关注吴中,讲好吴中故事、传播吴中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