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寻大漠奇迹的人文密码
——内蒙古文联库布其治沙主题创作釆风活动侧记
栏目:采风
作者:李美霞  来源:中国艺术报

  秋阳普照,层林尽染,库布其沙漠又一次迎来了色彩缤纷的秋天。这一总面积1.86万余平方公里、曾经被称为“死亡之海”的茫茫大漠,已成为中国西部大地上喷薄欲出的一片“希望之海” 。治沙、生态、产业、扶贫的可持续发展,使内蒙古鄂尔多斯库布其治沙模式成为国际社会高度认可的“中国样本” ,更形成了“守望相助、百折不挠、科学创新、绿富同兴”的“库布其精神” 。

  日前,由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和自治区文联组织, 20余名来自区内外的知名作家、艺术家深入库布其沙漠治理地区开展为期一周的采风创作活动。内蒙古自治区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张宇在采风创作启动座谈会上讲到:“围绕库布其沙漠治理模式,开展现实题材采风创作,不仅是自治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推动自治区现实题材创作水平的具体实践,更是自治区充分发挥文学艺术的独特作用,展现自治区生态文明建设巨大成绩的有力举措。 ”

  采风团奔波于库布其沙漠腹地的达拉特旗、杭锦旗,通过经验座谈会、实地走访调研等多种形式,找寻大漠奇迹的人文密码,用作家、艺术家独特的视角理解诠释库布其沙漠治理模式,用文艺形式广泛传播库布其精神。

  文艺家中有电视剧《长征大会师》 《共和国血脉》 《初心》 《鸿雁》的编剧雷献和,执导《娘子军传奇》的西安电影制片厂导演孟奇,中国戏曲学院戏文系副主任、大型话剧《沙变录》《深水区》的编剧钟鸣,中国国际文化艺术中心编剧、电视剧《牛玉儒》的导演孙海波,电影《杨善洲》 《生死罗布泊》的编剧董丹蕊,报告文学《毛乌素沙漠传奇》的作者、内蒙古自治区唯一一位鲁迅文学奖获得者肖亦农等。

  沙高水远,终于见到你

  采风团先赴达拉特旗银肯塔拉沙漠治理区,采访银肯塔拉“政府+企业”治沙模式,零距离接触银肯塔拉生态景区负责人李布和,聆听他坚持造林17年,为10万亩沙海披绿的动人故事。终于走进沙海的采风团成员面对细腻柔滑的漫漫沙海激动无比,置身沙漠中,捧一把沙,充满了独特的质感。

  在达拉特旗风水梁生态产业园区调研采访后,采风团驱车前往中和西镇官井村。采访的内容不尽相同,采访的人物各具特色,采访的主题却始终不变:治沙,播绿;治沙、致富。官井村的“一苗树” ,是每一个想真正了解库布其治沙的人绕不过的故事情节。

  官井村位于达拉特旗中和西镇南部, 20世纪80年代,这里风沙肆虐,全村33万亩土地严重沙化,到处是明晃晃的沙丘。一些村民说,为了减少沙子堆积,当年家家户户都故意不建院墙。全村没有一亩水浇地,人们进出走沙窝子,晚上点煤油灯照明,喝水得牵着牲口到10多里外去驮……为了生计,当时许多村民被迫背井离乡。而今,通过30年苦行僧般的植树造林,官井村的林地面积已经达到19万多亩,重现绿林萦绕、庄稼成行的美景。去年,官井村人均收入达到1 . 2万元,成为绿富同兴的模范村。闻听故乡变了模样,许多迁走的村民又陆续迁了回来。

  而后,采风团依次走过恩格贝沙漠科学馆、种植园、三驼园、远山正瑛纪念馆以及宋平林、布赫林。在这里,大家见到了恩格贝几代治沙人,也不由得将这些外表如沙漠般粗糙,内心却盛满绿色的沙漠汉子,再次还原到画面上一个个躬倒了身躯的人群中,再次想象他们与天斗、与地斗、与沙斗的昂扬状态。

  一粒沙就是一个故事

  小雨淅沥,天阴沉着不肯放晴,却丝毫不影响采风团的高涨热情。采风团前往杭锦旗亿利阿木古龙甘草产业示范园、亿利那日沙种植技术示范点、沙漠生态科技展示中心、世界沙漠植物种质资源体验园……一路走下来,一路看下来,对亿利人30年来躬身沙漠,尊重沙漠,与沙漠不离不弃,和谐共长的治沙之路有了清晰认识。

  几天的采访,几天的体验,几天的思索。穿行在杭锦旗第一条穿沙公路之上,每一个人都感慨满满。正是这条带着浓烈奇迹色彩的穿沙公路,打通了杭锦旗梁外与沿河的世代阻隔,改善了沿线贫困人口的生活、生产条件,加快了他们脱贫致富的步伐,带动了当地一、二、三产业的发展,促进了旅游资源的开发。它不仅给当地企业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更具有无法估量的社会效益。

  这一条穿沙而过的蜿蜒之路,既是库布其人自我营救与发展的必经之路,也成为库布其人发展致富历史的第一块里程碑。穿沙公路曾经的组织者、决策者、参与者、建设者,将他们与一条路的故事娓娓诉说。肖亦农,作为穿沙公路曾经的参与者,感慨良多。他说:“这是让文学艺术界最牵挂的地方,我也常常以自己曾经的参与为荣。在座的人都老了,却带来了年轻的库布其。这一次,更加深入的采访,使得这一条路盘旋在我的脑海中,我将把它放大、还原、凝缩、拔高在我的艺术作品创作中,记述杭锦人民在党的带领下作出的卓越贡献,记述朴素无华的穿沙精神。 ”

  “库布其的每一地,都镌刻着奋斗者的足迹;每一处,都盛开着创业者的花朵。神奇壮丽的库布其让我深深感受到人定胜天的力量,也深深激发我书写创业者的激动。深入生活永远是编剧的必修课。作家远离生活,生活必然抛弃作家;作家远离人民,人民必然远离文艺。库布其采风是短暂的,对我创作的滋养将是深刻的、长远的。 ”雷献和说。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鄂尔多斯人用30年的时间,诠释着这条不变的真理。“没想到鄂尔多斯人民将沙漠治理成一个令人激动的绿洲。这对于全世界生态文明建设,应该是一个很大的贡献。 ”作家敕勒川说。当编剧钟鸣看见冒雨来沙漠博物馆看展的一群群孩子时,他觉得沙漠对孩子们来说已经是一个全新的概念了,“孩子们一定会发现这里已经是知识、精神、想象力和讲故事的地方” 。

  来的时候,作家艺术家满载着向往、满载着希望、满载着憧憬。离开这里的时候,满载着收获、满载着感动、满载着思索。“库布齐沙漠的成功治理,离不开穿沙精神,离不开库布其精神。我们今天看到的库布其沙漠的治理,达拉特旗、杭锦旗发生的巨变,就是改革开放40年来,当代中国发展变化的缩影,就是当代中国发展变化生动的见证和形象的展示。 ”张宇为此次采风活动作总结时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