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摄于1880年左右的“中国第一辆龙号机车原版蛋白片” 陈颖收藏
从最早的达盖尔银版到磁性记录材料,从玻璃底片到塑基底片、从蛋白照片到明胶银盐,从最早的湿版到锡版,从立体银版、立体印刷彩色到铂金……日前在由中国摄协、大连市委宣传部和大连市旅游发展委员会联合主办的首届“一带一路”国际海洋城市文化摄影周上,“世界摄影工艺发展史原作回顾展”通过一张张来之不易的珍贵的古典工艺摄影藏品,不意间组合成摄影史工艺方面一个较为完整的序列,向现场观众呈现了从19世纪中叶摄影术发明以来世界摄影工艺的历史发展脉络,受到观众一致好评,这让藏品的提供者——唐山影像收藏家、河北省黑白艺术摄影协会秘书长陈颖感到快乐和满足。
为了这次展览,陈颖原本预备了40个系列、 100多件展品,但由于展位的局限性,最终展出了50余件经典代表作。而这些讲述世界摄影史的老照片只是陈颖藏品的一小部分,他的藏品大多还是反映唐山历史的老照片。“老照片记录了历史或社会的变迁,记录下了人的命运。作为一个唐山人,我希望透过我的收藏人们可以探索这座城市的历史记忆,回望这座城市的过去。 ”陈颖说。
位于河北省唐山市遵化西北30公里处的清东陵,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宏大、体系最完整、布局最得体的帝王陵墓建筑群。“清东陵老照片”是陈颖第一个固定的收藏专题,也是他影像收藏的起点。“2008年,我在一个论坛上无意中发现两张民国期间清东陵的老照片。我是一名陵寝爱好者,收集了许多相关的资料,第一眼看到这两张照片时我的反应是:‘一定要拿下! ’恰巧卖家是我们本地的藏友,经过商谈很快敲定,这是我收藏的第一张老照片! ”
收藏这两张照片的过程听起来似乎比较容易,但对于陈颖来说这只是这段收藏的开始,“占有不是目的,探索照片内容、了解照片的拍摄背景才是我下一步的工作” 。为了了解这两张照片背后的故事,他多次到清东陵请教专家,甚至追到天津蓟县找到第一手卖家了解照片中人的信息。这两张照片最终经鉴定,确定为“东陵盗宝案”调查组成员合影。
整个收集、研究、探寻、收藏的过程充满了惊喜与失望、开心与烦恼,过程曲折甚至充满戏剧性,但是陈颖很享受这个过程。
十年来,陈颖的收藏也小有成绩,其中包括拍摄于1880年左右的“中国第一辆龙号机车原版蛋白片” 、上世纪初孙中山视察唐山系列、民国期间日本人拍摄的“清东陵清代民国对比写真帖” 、一套约翰·汤姆逊于1868年至1869年早期拍摄的中国系列珍品等。在收藏的过程中,他会根据作品的历史价值、版权、作者等信息综合评判影像的价值和价格。同时,他也比较注重藏品的艺术价值,尤其是一些系统性的早期摄影史名家拍摄的珍贵影像。
“最初摄影的主要目的是存留影像、记录历史瞬间,但随着摄影技术的发展,一些摄影师开始思索构图、用光等元素,逐步将艺术融进摄影中。 ”陈颖认为,摄影术发展到中期时,记录与艺术创作已经并驾齐驱。他收藏了很多古典工艺摄影作品,“当年一流的摄影大师可以完成从构图、用光、道具、曝光、洗印、装帧等一系列流程,并实现对被摄者精神状态的表现。即使一百多年过去了,现在还是多数摄影师所无法超越的” 。
在陈颖看来,影像的艺术性突显了藏品价值,特别是网络时代,网络无法完整地呈现影像的艺术性,使得原作显得尤为珍贵。“网络时代为影像传播提供了便利,只要动动手指,就能让更多的人看到你的照片。越来越多的人对影像和影像艺术品收藏感兴趣,这其中很大一部分是依靠网络开始的,网络对影像收藏在某些方面起着重要的推广作用,藏家的收藏观念也通过网络得到流传。但摄影艺术品原作的价值是网络图片所无法承载的,细微的光与影的差别必须要看到照片才能感受到。 ”
从2006年中国首场影像拍卖开槌至今,中国影像收藏市场虽然发展迅猛,但陈颖认为,相较其它艺术品,大部分影像收藏藏品起拍价格较低,专业鉴定人士少,致使一些大拍卖公司不愿开展影像拍卖,即使有些公司做,也只是一年两季,远远不能满足收藏机构以及藏家的需求。他呼吁民间能够尽快组建影像收藏行会,从而推动影像收藏市场健全发展,让买卖双方更便利、更直接的交流。
随着进入影像收藏领域的藏家数字逐年攀升,陈颖建议新手买家多近距离欣赏摄影作品原作,因为原作是最好的老师;在看原作的同时多接触成熟的影像收藏家,丰富收藏知识;在实力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先从万元以下的藏品入手;在买的过程中要有自己的主见,多去思考。“其实影像收藏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带着兴趣去收藏并不断总结经验,这样才能事半功倍。正所谓萝卜白菜各有所爱,收藏的过程中并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 ”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