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守成规是对传统的误读
栏目:艺术眼
作者:王进玉  来源:中国艺术报

  当下我们究竟该怎样理解、继承和发扬传统,是每一位从事传统书画研究与创作的人必须要面对和思考的现实问题。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任何墨守成规、因循守旧的做法,都是对传统的误解与亵渎,也是在艺术创作上自寻死路。

  殊不知真正的传统,应该是对古人笔墨语言的内在消化和对其人文精神的内在继承,尤其要发扬古人具有原创性的思想与文化品格,而不仅仅反映在对古典作品表面图式或技法技巧上的照猫画虎,简单肤浅地模仿、复制。同时也须清楚,传统绝非一成不变,要用发展的眼光看传统。而学习与继承传统的根本目的也在于发展,甚至超越传统,绝非只是做传统的“守护神”“殉道者” 。这就要求我们敢于打破常规,不落窠臼,要有创造性的思维和手段。

  所谓创造性的思维,指的是要多方法、多角度、多层面,甚至要跨领域、跨学科、跨专业地去思考问题,以寻求新的创作路径和可能。既不要受传统思维方法的束缚,也不要受固有知识结构的限制。要知古人到处,到古人未到处。在真正理解传统的前提下,把侧重点放在对新事物、新观念、新规律、新理论等的探索与建设上,努力开拓出更加符合时代发展和审美需要的新的传统。如黄宾虹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五笔七墨”的理论,并将其运用到创作中,使其画面最终呈现出浑厚华滋的至高审美境界。再比如李可染结合传统、西法、自然三者,创造了面貌独特、厚重雄健的“李家山水” 。

  但实事求是地讲,对待传统,我们总爱强调或偏向于继承,在发展与超越方面则普遍重视不够。举凡有人提出创新或创造的口号,也大都被认为是张扬、狂妄的表现。殊不知,不仅科技需要创造,艺术也同样需要,而且在此方面,古人比我们更富有创造精神,几乎在每个历史节点上,都有具备开创精神的人物及作品出现。比如汉字的产生,有众所周知的“造字六法” ,包括篆隶楷行草不同书体的演变,像秦朝李斯的小篆、程邈的隶书、三国时期钟繇的楷书等,都是在书法上进行创造的优秀典范。再比如山水画中不同皴法的形成,像唐代李思训所创的斧劈皴,五代董源所创的披麻皴,北宋郭熙所创的云头皴,米芾、米友仁父子所创的米点皴等,也都是画家根据真实生活场景与心灵感受,以及绘画的切实需要所创造出来的。

  此外,不同画种、流派等的确立,也大都伴随着创造性的艺术思想和行为,像南唐徐熙独创了工笔没骨画法,唐代王洽揭开了大写意的序幕,宋代梁楷、明代徐渭分别开启了大写意人物、花鸟画的先河……这些都是大胆鲜活、开宗立派式的创造,为后人开辟了一片艺术的新天地、新景象。也正因为如此,才成就了他们一代宗师的地位。

  然而时代在发展,社会在变化,古人曾经的一些创造性思维、语言、技法等并不一定完全适用于今天,正如石涛所言:“古之须眉,不能生在我之面目。 ”这势必要求我们在前人的基础上,进一步创造出新的艺术语言、技法技巧等,以不断适应现实所需、时代所需。换句话讲,所谓的传统其实都是在不断革新、创造中得以实现、推进并丰富起来的,任何新生事物的出现,也都有可能成为后人所面对的传统。因此我们对于新的艺术观念、样式、技法等,要予以足够包容和支持,对待当下的艺术创作,更要积极地结合时代背景,甚至要具有前瞻性的眼光,进行超越时代、引领时代的思考与表达。只有这样,才能源源不断地为传统注入新的血液、生命与活力,才能真正繁荣、发展和壮大传统。

  尤其在信息化、科技化日益昌盛的今天,整个生活与文化语境都发生了极大改变,单凭古人创造的一些语言、技法等,已不足以表现异常复杂多元的当今时代。唯有努力拓宽我们的思路、视野,运用创造性的思维,结合时代发展,进行艺术的探索与创作,才能使作品有别于古人、有别于传统,才真正具有时代性和鲜活感,真正具有当下与历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