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写意油画要啃下人物这块“硬骨头”
——记“传神写韵——二○一八中国写意油画学派人物专题研究展”
花儿与少年(油画,局部) 戴士和
近年来,写意油画兴起,渐趋规模化与群体化,势头强劲。7月29日,由北京当代中国写意油画研究院主办、北京万荷美术馆承办的“传神写韵——2018中国写意油画学派人物专题研究展”在北京万荷美术馆开幕,邀请63位国内老中青三代知名写意油画家,分传神篇、写韵篇、达意篇三个篇章,展出作品共计149幅。该展览将持续至8月30日。
油画来自西方,写意源自中国,“写意油画”概念在上世纪60年代由画家罗工柳第一次提出,吸收西方油画精髓,并将其与中国写意融合,经过几代人探索,新世纪后蓬勃发展,蔚为壮观,但同时也存在一种误解,认为写意油画就是油画的风景写生。然而,写意油画对人物题材的开拓似乎是一种必然。本次展览学术主持邓平祥指出,写意作为中国文人画概念,特别是元明清时期以山水画和花鸟画为主,人物画被边缘化。一方面因为画家视画人物为畏途,顾恺之曾说“画人最难” , 《宣和画谱》中也道“画人物最为难工” ;另一方面,画人物也与士大夫精神缺乏契合点。而人物画主题表达在中国画传统中受到轻视,也成为今天写意油画的人物画探索的一个精神上的动力因素。
从油画角度看,此次展览总策划、北京当代中国写意油画研究院院长戴士和强调,油画跟水墨画不同,油画的“主战场”一直是人物,不像水墨画长期看重山水。所以,写意油画如果不把人物这块“硬骨头”啃下来,画得再好也还是打个折扣。他表示,近年来油画在人物领域不断涌现出新的苗头,如对人物的描绘超越一般的生动,既承袭了世界油画艺术传统的表现力,也承袭了中国汉唐以来人物绘画的传统精神,更是被作者的生命体验所点燃,辉映着当代精神探索的风采。
如何在风景写生、人物写生和静物写生的均衡发展中推进学术研究,并在此层面上更加关注与提升人物写生与创作学术课题的分量,是北京当代中国写意油画研究院的建院宗旨与学术任务,也促成了此次人物专题研究展的展出。此次展览的执行策划之一孙建平解释道,传神篇、写韵篇、达意篇也代表着当前写意油画学派队伍中出现的几种学术倾向。传神,即以形写神,力攫尔魂,凝缩感觉,直追内心;写韵,即关注画面,激情抒写,舍形求势,气韵贯通;达意,即心怀悲悯,关注苍生,达意抒怀,画为心声。
展览开幕式后举行的研讨会上,与会画家、评论家围绕写意油画展开深入探讨,认为“写意油画”实际应该是一个“道同形异”的学派,其中既包括从苏派中艰难蜕变出来力倡“民族化”的第二代油画家,也包括“85新潮”后走向“本土化”的第三代油画家,还包括新世纪之后成长的“不问东西”的第四代油画家。由于每个画家的受学渊源、知识结构以及地域、民族不同,又由于对“写意”的理解有所不同,所以汇流而成中国写意油画多姿多彩的生动局面。与会专家强调,中国写意油画要将内心的声音呈现于画面之上,深化写意油画的精神指向,同时也要有中国元素,回应时代精神,找到中国艺术家自己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