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自然之理 寄浩荡之思
——张安治的艺术人生
栏目:聚焦
作者:本报记者 陈思静  来源:中国艺术报
<style type="text/css">.TRS_Editor P{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DIV{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TD{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TH{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SPAN{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FONT{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UL{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LI{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A{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style><div class=TRS_Editor><style type="text/css">

.TRS_Editor P{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DIV{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TD{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TH{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SPAN{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FONT{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UL{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LI{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TRS_Editor A{margin-top:0;margin-bottom:1em;line-height:1.5;font-family:;font-size:10.5pt;}</style>
<p align="center"><img width="400" height="234" style="border-right-width: 0px; border-top-width: 0px; border-bottom-width: 0px; border-left-width: 0px" complete="complete" uploadpic="W020180802624326957373.jpg" alt="" src="http://www.cflac.org.cn/zgysb/dz/ysb/page_5/201808/W020180802624326957373.jpg" OLDSRC="W020180802624326957373.jpg" /></p>
<p align="center"><font color="#0000ff">群力(布面油画)&nbsp; 张安治</font></p>
<p>  他是徐悲鸿的学生,在绘画表达上认同徐悲鸿崇尚“画家画”批评“文人画”的理念,后来却回到中国传统书画研究,为“文人画”辩护;作为美术理论家,他著有《中国画发展史纲要》 《中国画与画论》 《墨海精神——中国画论纵横谈》等专著,为中国传统绘画史论研究留下了宝贵财富; “崇刚健之德,尚朴素之美,依自然之理,寄浩荡之思” ,这是他的“心向往之,未易得也,书以作座右之铭” 。他是张安治。</p>
<p>  7月26日至8月7日,由中国美术馆主办的“艺道寻真——张安治的艺术人生”展在中国美术馆举行。该展是“文化和旅游部2018年国家美术作品收藏与捐赠奖励项目” ,同时也是“中国美术馆捐赠与收藏系列展”之一。展览分为“真中之梦”“梦中之真”“学人·文心”三个篇章,展出张安治油画、国画、素描、速写、粉画、水彩、书法作品共计139件。</p>
<p>  “在20世纪中国美术发展历程中,张安治是一位集书画创作、诗词写作与美术史论研究于一身的学者型艺术家。在中西融合与社会变革之中张安治以文艺之笔实现着一个知识分子对社会的担当。 ”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如是说。</p>
<p><strong>  史论结合,不说外行话 </strong></p>
<p>  著述等身的美术史论家、桃李满天下的艺术教育家是张安治身上最显著的两个标签。在美学理论上,他问学于宗白华,为后来进入中国美术史问题研究奠定了基础。他对于西方文化的学习,是从“中央大学”教育学院西画班学习开始的,在这里他接触到了刚刚从法国留学归来的徐悲鸿、潘玉良、蔡任达诸位先生,接受了系统的西画训练,于素描、速写、油画、水彩、粉画诸手法间游刃有余,成为中国早期学院美术教育培养出的西画人才。1946年至1950年,张安治赴英国考察、研修与交流,并在伦敦大学科塔艺术研究院研习美术史,开始接触西方美术史研究的方法。</p>
<p>  “比较有趣的是,先生是一个深入地了解和实践西画的学者,为什么后来慢慢又回到中国的传统书画研究,为文人画辩护? ”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邵彦认为可能是因为张安治有非常宽阔的国际视野。欧洲游学经历使张安治对西方文化有了深入了解,并在文化比较中得以重新审视中国文化民族性特色,进而推动他在艺术创作与史论研究上进行现代性的探索。</p>
<p>  “新中国成立后,他在认识上对徐悲鸿学派的中国画教学主张有相当的发展或者说是校正。上世纪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前期不到10年的时间里面,他对中国画的笔法、墨法、透视法、空间观、意境、形神问题等都撰写过很专业的文章,说得很具体而且很到位。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华天雪说,“特别是1959年《关于中国画教学问题的一点体会》 ,这篇文章尤其重要。 ”文章在那个时代肯定了师徒授受式的教学方法,肯定了以临摹为主要学习手段的传统技法训练方法,肯定了传统中国画对形神较为本质的观察和理解以及表现神气特征的重视等,认为这些优长都是应该结合到中国画教学中,与源于西画的教学法互相补充。“这些建议在当时很难被采纳,但是即便跨越了整整一个甲子,在今天仍然具有现实意义,称得上是真知灼见。 ”华天雪说。</p>
<p>  邵彦对此深有体会,她师从于美术史论家薛永年,是张安治的再传弟子。“薛先生在教学当中很注意把张先生的两个特点告诉我们,让我们传承下去。一个是史论结合,不但要研究艺术史,也要研究古代的艺术理论,并强调论从史出,不要以论代史;其次,强调艺术史论家要有一些实践动手的经历和能力,不是为了把自己变成一个艺术创作者,而是你一定要有实践动手的经验和感觉,这样回到艺术史论研究上来才能不说外行话。这两点是从张安治先生传承下来的非常优秀的传统。 ”</p>
<p align="center"><img width="400" height="287" style="border-right-width: 0px; border-top-width: 0px; border-bottom-width: 0px; border-left-width: 0px" complete="complete" uploadpic="W020180802624326952089.jpg" alt="" src="http://www.cflac.org.cn/zgysb/dz/ysb/page_5/201808/W020180802624326952089.jpg" OLDSRC="W020180802624326952089.jpg" /></p>
<p align="center"><font color="#0000ff">城郊(水彩)&nbsp; 张安治</font></p>
<p><strong>  濡毫振笔歌松海,澄意精思论古今 </strong></p>
<p>  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张安治除了是美术史理论研究和教育家,还是一位全才型的画家——西画、素描、水彩、水粉、版画均有涉猎。“接触张安治的艺术作品之前,我一直以为他是一位美论史论家,可能很多人都是这么认为的,而他的画、诗真的是被史家之名所掩盖。 ”中国美术馆展览部主任裔萼说。</p>
<p>  张安治在所接受的学院教育与中西艺术系统间的游历,使他在技法上走向中西艺术的互融。他在水墨画中承袭徐悲鸿现实主义风格,将西画的写实因素融入到中国水墨画的创作之中,在书法用笔的线性之间增加了体积、光影、色彩的表现,拓展了传统水墨的表现力。在他的油画、水彩及粉画创作中,东方意味的审美元素以及写意手法、点线造型的穿插,探寻着西画的中国化之路。在绘画的主题上,张安治积极响应徐悲鸿所提出的“画随时代、艺为人生”的艺术主张,他创作的油画《群力》 《后羿射日》以及巨幅中国画《万众一心》 ,表达了在民族危难之时万众一心共赴国难的决心,他以画笔表现救亡图存,以期启蒙大众,激励人心。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员、评论家陈履生认为: “从整体上来看,张安治的创作经历了很多时期。每一个时期我们都能看到他关注身边的生活,从生活入手去研究发现身边很多的内容。 ”</p>
<p>  张安治一生之中,辗转各处,都留下了他的写生足迹,或用水彩,或用水墨,或用铅笔,将那鲜活隽永的场景如抒情诗般记录下来,让观者仿佛能够通过画面穿越时空而身临其境。新中国成立后,张安治积极响应党的文艺创作方针,用画笔表现新时代劳动人民的新气象,表现社会主义的大好河山。</p>
<p>  晚年,随着人生阅历的积累,人文修养的厚积,尤其是对中国美术史研究的精深,使张安治对文人画价值有了重新的认识,艺术表达进入了自由境界。他晚年的水墨画创作笔随意走,直抒胸臆,气象万千,诗书画达到完美融合。那了然中西文化、笑谈千古风云的潇洒自信状态尽显笔端。正如他的诗所云: “濡毫振笔歌松海,澄意精思论古今。 ”</p>
<p>  展览取名“艺道寻真” ,最初来源于张安治的一枚印章—— “梦中之真,真中之梦” 。展览策展人之一邓锋介绍:“这枚印章在张安治的作品里多次用到,同时在他的很多作品中大量提到了梦,包括他画衡山、桂林,很多是晚年后来回忆再画。如果说时代性、现实性是目见之真,梦则是关于艺术之美的理想追求。回顾他的艺术旅程, 1949年前后是一个很大的变化,这种变化也是在梦与真之间。 ‘艺道寻真’主要是围绕他的艺术人生历程去展现。这里的真不再是潜在的现实的真,而是包含了对于艺术真诚的追求,对于现实社会、对于时代过程他所经历的整体反映。 ”</p></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