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不仅仅是书法比赛
——“2018首届“米芾杯”国际青少年书法大赛”侧记
栏目:现场
作者:本报记者 张亚萌 实习记者 杨阳  来源:中国艺术报

米芾奖作品 段玉良

  “宋四家”之一,人称“米癫”的书法家米芾,其衣冠冢位于其生活了大半辈子的江苏镇江,盛夏之时,这里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书法大赛。近日,由中国国际书画艺术研究会、中国文字博物馆、江苏省教育书法协会、镇江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联合主办,镇江市丹徒区人民政府、中国米芾书法公园、江苏言恭达文化基金会、镇江市米芾文化研究会、抱云堂书院承办的“2018首届‘米芾杯’国际青少年书法大赛”在镇江举行。

  比赛首日, 600多张桌子在连廊中被一字排开,笔墨纸砚一应俱全地摆放在桌子上,等待选手们入场——是的,这是一场户外书法比赛。比赛场地在镇江颇具特色的中国米芾书法公园内,占地450公顷的公园,其“一廊九馆”的新颖设计为比赛提供了独特的比赛场地。随着主考官宣布比赛开始, 600多名选手在书韵气息浓郁的公园连廊内开始挥毫泼墨。“这600多名选手是从来自北京、上海、江苏、山东、浙江等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中国台湾、香港、澳门地区,以及日本、新加坡、澳大利亚、马来西亚、越南、泰国、缅甸等国家的青少年书法爱好者的12000余件来稿经预赛评审选拔出来的。 ”本次比赛的组织者刘培龙说。

  “用笔扎实有力,但是在字形的把握上还要注意加强练习。 ”“落款同样是书法作品中重要的一部分,落款的格式等都需要改进。 ”“要注意简繁字体的区别。 ” ……在选手们完成作品后,现场的考官们对他们现场书写的作品进行了逐一点评,从字法、用笔到章法无不涉猎。考官们还会根据选手的年龄、地域等进行指导——在得知一位写颜体的选手来自西安时,考官更是建议,其应当多到西安碑林去看一看,细细体味碑刻书法的厚重之感。

  来自山东寿光的选手刘宸菲对此感到满足:“以前也参加过书法比赛,但是从来没有老师会对比赛作品进行点评,所以不知道自己的作品哪里不足。 ”一位选手家长说,这样的比赛设置很新颖,一对一的点评,孩子以后也会有更明确的努力方向。

  谈到书法,必定绕不开碑刻,但是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青少年能够真正接触到碑刻的机会少之又少,大多只能从字帖或网络资料中临习书法。有鉴于此,此次书法大赛特别设立了“碑林访学”环节,让参赛选手们在参赛之余能真切地学习到书法知识,感受深层的书法熏陶。

  位于镇江的焦山碑林,有摩崖石刻约80方,各个时期的碑刻近500方。最早的碑刻为立于公元677年的《大唐润州仁静观魏法师碑》 ,另有元代《焦山寺重建圆悟接待庵记》 ,清代《京口创设义渡碑记》等。其中最著名的是《瘗鹤鸣》 , “此碑无纪年、无作者。作者到底是谁?自宋代即有王羲之、陶弘景等说法,但目前尚无定论。很多学者对其评价颇高,认为它是探讨南朝书法的一件重要作品……”在焦山碑林,老师带领选手们一边参观一边讲解各种碑刻。许多选手纷纷感叹,原来字帖上的字和原碑的感觉还是不同,原碑更给人震撼力。碑刻上的文字是如何转到字帖上供人们日常临习?书法大赛特地安排了拓印技艺和雕版印刷技艺等体验活动,让选手们体验了一次拓印过程。

  随着传统文化的复兴,特别是持续不减的书法热以及国家实施书法进校园等政策的不断推进,各种青少年书法活动日益频繁,而很少有书法比赛能设有现场书写、评委点评及考察、体验等环节,使青少年书法爱好者从以往单一的竞赛中解脱出来。“活动策划之初,我们就有一种理想,要将活动举办成一个超出一般意义的常规竞赛,为当代的书画艺术赛事活动摸索出一条新路,起到引领作用。 ”此次大赛总顾问、中国书协顾问、清华大学教授言恭达介绍,这次的活动虽然冠之以书法比赛,但力求以书法艺术为引,举办成一项文化活动,一方面推进米芾书法艺术与文化的传播,另一方面让同学们接受一次与书法文化有关的文字、国学、碑刻、访学、体验等活动,从艺术扩展至文化的嘉年华,让青少年书法学习者真正感受到一次书法文化的洗礼,从而深化和丰富中小学书法课外的艺术实践与文化熏陶。

  最终大赛评选出米芾奖(最高奖)6人、一等奖60人,并评出二等奖、三等奖以及最佳书法指导老师和最佳组织单位等奖项。本次比赛评委、中国书协副主席宋华平说:“通过这次评审可以看到,近年来国家颁布实施的有关中小学开设书法课的政策起到了一定作用,选手们的整体写作水平有所提高,尤其是13岁以下的选手们带给我更多惊喜,他们也正是新政策影响下的第一批人。相信在书法上,他们将大有可为。 ”

  据悉,活动结束后,主办方将编辑出版《2018首届“米芾杯”国际青少年书法大赛优秀作品集》 ,并组织中国青少年书法交流团赴日访学交流。

米芾奖作品 刘宸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