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队(2013年) 忻东旺
“我希望我的绘画具有人文关怀的精神,我希望我的绘画具有民族的气质,我希望我的绘画具有当代文化的深度,我希望我的绘画具有人类审美的教养。 ”这是忻东旺写于2013年的自述。2018年盛夏,这位生命止步在2014年年初的清华大学教授、油画家不同时期的92件作品汇聚于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再次向人们展示了他的艺术理想。
忻东旺1963年出生于河北康保县忻家坊村一个普通农户家庭,自幼经历贫寒与艰辛。年少时,他走村串巷,靠画“炕围子”维持生计。因酷爱绘画,他在艰难环境中竭力追逐艺术梦想,以顽强进取的意志及艺术天赋,一步步迈入崇高的艺术殿堂。2004年,他作为优秀艺术人才,被引进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任教。“他创作了众多以农民工及各色社会人物为题材的作品,再现了中国社会变革的时代纹理及生动表情,触及当代中国人的精神灵魂及情感深处,获得美术界的赞赏及广泛的社会关注,被誉为一个‘时代的肖像’ 。 ”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馆长冯远如是说。
步入展厅,在忻东旺的艺术追求和他的特殊经历交织所产生的一幅幅作品中,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就站在观者面前。 “他笔下人物都是实实在在,像秤砣一样的一个个,而且是多肉的一个个,这种多肉有孤单认真而又迷惘的特殊感情、特殊感觉。 ”中国美协副主席、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这样形容忻东旺画作中的人物。如作品《金婚》 ,画面中一对老年夫妇坐在一起,丈夫穿着标志性的老头背心,显得有些不修边幅,双目紧闭,仿佛不想为某事所烦;妻子眼镜之下的双眼看向另一方向,眉头皱起,没有过度的背景装饰、没有情节设置,却让人联想两人关系的丰富信息。
本次展出的作品,既有群像、双人像,也有个人肖像,画作中人物的丰富性,体现出忻东旺在生活中与不同阶层普通人物的广泛交往。 “这本身就是热爱生活和热爱生命的体现” ,中国美协副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介绍,忻东旺总是在有动于衷的情境下才动笔,他了解对象之后所画的是对象的身世、经历和情感。关于现实主义创作,忻东旺曾表示: “没有思想支持的技艺如同没有精神统帅的军队,为谁而战不明确,战斗力必然衰竭。艺术没有精神力量的支撑,技艺也必然衰竭。 ”“有些人认为现实主义就是保守的、落后的代名词,但忻东旺给我们提供了崭新的现实主义视角和精神。 ”中国国家画院原副院长张晓凌说。
在作品《打工》中,两位进城打工者在一堆散乱的红砖前站立,一人双手拉着衣角,敞开的夹克露出胸口和肚子,一人手叉腰,呈现出一种“站立着休息片刻”的状态,疲惫、孤独、迷茫从眼神中传递出来,劳动中真实人物的形象扑面而来。忻东旺画农民和进城的农民工,就像画他自己的记忆、经历和身世。他的情感贴近乡土和农民工群体,即使当他在艺术上已经出名了,他依然背着画具在农家炕头画乡亲、画工地上的劳作者。他再现的一幅幅有着泥土般拙实的普通人物肖像,不华美,不悦目,却让观者为之动容动情。他经历过从农村到城市的艰辛历程,尤能体味打工者铺盖卷散发出的汗臭味,他从中嗅到生活的真滋味,他要表现出铺盖卷裹挟的人的温度。
观者从忻东旺的作品中往往能看到略带夸张变形的、身材粗短、手脚粗大的人物形象。“忻东旺深研写实油画的精髓,同时又背离了写实油画惯有的面貌及表现方法。这是汉代陶俑、晋祠的宋代彩塑、双林寺天王像等民族民间艺术给予他的启示与濡染,他将中国艺术意象造型的方法,以及传神写照、相由心生的传统绘画美学观引入油画创作中。 ”冯远表示,画面形象的生成是心灵感受及情感涌动的投射,忻东旺的创作实践,不只是丰富和拓展了写实油画语言,更是对作品精神力量的强化,实现艺术语言和精神性表现的高度统一。
在教学中,忻东旺把写生创作引入了课堂,他与学生们一同画模特。从起稿到最后完成,学生们可以亲眼见证他整个写生创作的过程。这种身体力行、以身示范的教学方法,更有说服力。“忻东旺曾经说过,艺术家应该具有开采钻石的能力,从繁杂的生活中开采出艺术的灵魂来。中国油画的当代之路除了在语言形式上不断借鉴吸收外来的经验,拓展艺术表现力,更应该立足于中国大地,表现中国人的现实,从平凡的生活、平凡的人物中去体现现实关切与生命关爱,从而从关于人的肖像表达中来表达时代的肖像,从时代的肖像中彰显时代的精神。 ”范迪安表示,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变革的时代,变革时代中的人的形貌与精神、人的生存状态与命运归属应该有更富有分量的存在。在西方绘画走向一条物的增长和人的退化这样一种趋势面前,在数字媒体产生制造并且广泛宣传虚拟图像的海洋中,中国的油画、中国的艺术如何把握人的主题是一个艰巨的课题。
本展览将持续至8月8日。“一个天才的心相——忻东旺艺术作品展”学术报告会同期举行。
适度兴奋(1997年) 忻东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