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佳矿——开滦唐山矿一号井,开凿于1878年10月,是中国大陆第一眼用机械开凿的井筒,井深543米,井筒直径4.267米。曲玉良 摄
1876年,清光绪二年,李鸿章派员勘察唐山,次年建立开平矿务局,自此,唐山作为中国近代工业文明的摇篮而丰碑永存。这里诞生了中国第一矿,中国第一座现代化煤井,中国第一台蒸汽机车,中国第一条标准轨距铁路,中国第一桶水泥,中国第一件卫生陶瓷,被誉为“北方瓷都” 。生产经营22年后,唐山开平矿务局又被西方列强骗占,时间长达半个世纪。1888年李鸿章视察唐山矿业,孙中山辛亥革命前后两次考察唐山工业,詹天佑主持修建滦河大桥……
140年,光荣与梦想,屈辱与奋起,毁灭与再生,这座英雄的工业城市,经历了太多风雨。然而随着生产力提高和经济转型,一些工业文明场景正在消逝,历史将再无现场,抢救性记录成了摄影人的当务之急。
来自唐山的摄影人,带着故土情结和英雄情怀,将镜头对准了唐山的工业历史遗迹。工厂、机器、铁路、桥梁,是中国早期工业文明的主体,如今成了历史的见证,在摄影艺术的观照下,通过镜头下情感和思想的抚触,这些冰冷的工业遗迹在影像里复活,在现代人的视野和意识里复活,还原出历史的清晰质感:静物或雕塑般的机器,如出土文物闪烁着金属经过岁月沉淀后特有的光泽,昔日的工业场景,在时间里定格,连蒙在其上的尘土都纹丝不动,仿佛刚刚打开的古墓,一切死寂,又一切全新。
在机器工业中后期的中国北方,在新旧时代交替的时候,为残存的工业场景留影,为静默无声的机器设备造像,一方面肯定、缅怀它们的历史功绩,一方面又感慨其不可避免被淘汰的命运;一方面在残留的物的冰冷中,怀想、体恤曾经的人的生命热情,一方面又审视工业主义的利弊得失,反思科技理性给人类带来的幸和不幸,在对曾经的辉煌和贡献致敬的同时,也暗含对工业文明可能的负面,诸如对严苛的秩序、规范乃至束缚、吞噬的质疑。
“工业遗迹摄影系列”在严谨精细之下,选取稳定平衡的结构形式,在严格的法度下记录、审美,叙事、抒情,用摄影家温暖的眼光、敏锐的心灵、悲悯的情怀,小心翼翼地触摸历史的温度,缅怀逝去的荣光、不避沉痛地反思文明的进程。有所克制的主观情绪和有所节制的客观记录,在形式与内容上都得到了有效控制,实现了难得的平衡,以严谨精准的影像本体风格,营造出了庄严凝重的艺术气氛,呈现出深沉静穆的崇高美学气质。
唐山启新水泥厂一九二一年的厂房,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世界上流行的折衷主义建筑风格在中国的代表作。同一风格的建筑还有巴黎歌剧院、巴黎圣心教堂等。二○○八年启新停产搬迁,这里建成了我国首个以水泥工业为主要内容的博物馆,老厂址作为著名的工业遗产,保留下来成为启新一八八九文化创意产业园。刘瑞新 摄
老唐山火车站是唐胥铁路的第一座火车站。一八八二年初建成营业。刘瑞新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