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油画语言回归诗性表达
——谈王力克及其绘画艺术
栏目:画者
作者:张敢  来源:中国艺术报

雀巢  王力克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西方现代艺术的涌入,中国艺术家们意识到写实并不是油画唯一的语言,表现主义和抽象艺术等方式也可以传达艺术家的思考。同时,他们认识到,即使是写实语言也有更加丰富的表现形式,如印象主义、象征主义、超现实主义乃至照相写实主义等。虽然是舶来画种,但经过中国艺术家之手,油画完全可以表现与中国人的审美传统和理想相通的精神内涵。艺术家王力克就一直尝试用油画的语言回归诗性的表达。他在《自我观照》中写道:“ ‘诗意’的写实就是我的个人追求,这其中包括对色彩、造型、用笔的运用都有一定的实践和思考,这些纯属于绘画本体的东西和内容无关,但它与文化和精神密不可分。 ”

  王力克的这段话,让人联想到19世纪末法国后印象主义画家高更和他在阿旺桥的追随者们所创造的综合主义风格。所谓综合主义,就是将自然界的外部形象、艺术家在自然之前的“梦境”以及色彩与形状的形式特征综合在一起。王力克的绘画以客观对象为出发点,结合自己对对象的理解和想象,用相对主观的色彩创造出更富诗意的画面效果。

  从王力克1986年前创作的作品不难发现,他经历了一个相当曲折的求索过程。绘制于这个时期的肖像和人体习作显示出王力克非常扎实的造型能力,而且,他对人的情绪与心理活动的表现特征的关注也开始显现。它们平铺直叙,生动而亲切,却缺少了某种更为深刻的内涵和后来作品中所具有的诗意。1989年,王力克的油画《雀巢》获得第七届全国美展的银奖。这是一幅融合了超现实主义与象征主义意涵的作品,成为王力克探索绘画中的诗性表达最成功的作品之一。

  画面中央是一位穿着白色冬装的年轻女孩,她双手相扣,轻轻地支着左腮,眼睛平静而略带茫然地望着画外。女孩身前的小桌上有一簇点燃的白色蜡烛,白色的烛光朦胧而柔和。仔细审视,会发现烛光并未成为人物受光的光源,女孩衣袖下方最接近烛光的部分被表现成了暗部,从人物的面部来看,似乎有一个更强的光源从顶部照射下来。

  这种背离常理的矛盾让画面具有了某种超现实主义的色彩。女孩面前的烛光是希望的象征,王力克曾说:“愿画中那点燃的蜡烛也能点燃我们永恒的精神世界。 ”王力克对诗意的追求在《雀巢》里得到了最充分的表达,也宣告了他艺术创作中一个崭新阶段的开始。

  1989年,不仅《雀巢》在第七届全国美展上获得了银奖,连环画《雪国》也获得了铜奖,接着王力克又被中央美术学院第五届油画创作研修班录取,这对他而言无疑是人生中的一个重大转折。在此后的肖像画创作中,王力克明显更强调画面的构成与一种诗意的表达。

  进入本世纪,王力克的绘画语言已经渐趋成熟。写生成了这个时期创作的主体。众所周知,评价一幅肖像画最重要的标准是对人物心理与性格的揭示与表现,而非与对象肖似的程度。而王力克的写生作品对人物气质与精神的探究,往往具有感人的力量。

  他的写生对象主要有三类:一类是少数民族人物,一类是他生活周边的同事和美术学院的学生,再有一类就是写生过程中遇到的各种普通人。他笔下的一幅幅人物肖像,就如一首首抒情的诗歌述说着他们各自的精神世界。

金色的湖  王力克

  2010年以来,王力克创作了大量风景写生,而大海是他最喜爱表现的主题。他不仅表现大海的浑厚、辽阔与壮美,更由衷地、充满温情地赞颂那些与大自然和谐共生的渔民们的生存环境。这些作品往往色调明快,画面充满一种宁静而愉悦的气氛,就如一首首淡远清新的田园诗,让人的思绪远离尘世的喧嚣和纷扰。如《雁飞时节》 《一叶知秋》 《油菜花开》等作品,非常注重对光影与色彩的表现,王力克有意识地简化了画面中的很多细节,让画面具有一种带有装饰意味的形式感。

  在西方现代主义兴起的早期阶段,很多艺术家都强调简化客观对象的重要性,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摆脱客观对象的束缚,从而突出作品的精神含量。曾经深深影响过高更的埃米尔·贝尔纳干脆提出绘画就应该是装饰性的。王力克在写生的过程中,非常强调艺术家对客观对象的萃取与凝练,而非对景物的简单描摹,进而让绘画获得了一种颇有意味的现代感。

  王力克并未将自己的创作局限于人物肖像与田园海景,他要创作更为恢弘的史诗。2011年,历时三年多,王力克完成了重大历史题材《甲午· 1894》 。为解决历史观的问题,也就是今天我们如何看待这段中华民族满含屈辱的历史,王力克查阅了大量文献资料,不断廓清自己对甲午战争及其意义的理解和认识。如何用视觉语言来呈现的这段历史?王力克选择了邓世昌和他的水兵们在军舰即将沉没前悲壮地站在甲板上的场面,爆炸激起的海水像礼花般烘托着这些视死如归的英雄们。为了更好地表现主题,王力克专门请人搭建了战舰的模型,这种对艺术的执着是他获得成功的保证。在今天看来,中华民族所遭受的每一次耻辱,都是激励我们今天奋进的动力。而王力克在作品中所传达的恰恰是一种能够激励人们在屈辱中崛起的决心。

纵观王力克的创作,就是回归诗性的历程。他的人物画,如同一首首抒情诗,传递着人性的纯洁与美好。他的风景画,就如一首首田园诗,召唤着人们回归天趣与自然。他的历史画,则像一首恢弘的史诗,散发着一种振聋发聩的力量。

    相关链接

“王力克油画艺术展”呈现从艺40年作品

  本报讯  5月27日,由中国美协、山东省文化厅、山东省文联、山东艺术学院联合主办的“切真——王力克油画艺术展”在山东美术馆举行。展览展示了王力克从艺40年来的部分油画作品80余件,较全面地呈现了他在人物、风景写生和重大历史题材创作方面的探索。

  王力克1983年毕业于山东艺术学院美术系油画专业, 1989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第五届油画创作研修班深造两年。现任山东艺术学院院长,澳大利亚格利菲斯大学荣誉教授、博士生导师,是一位有影响力的油画家与艺术教育家。

  王力克的油画作品以内涵丰富、唯美典雅而著称。他的油画创作题材丰富,他画土地、乡情,画海与船、山与树。他充满温情地赞颂那些与大自然和谐共生的渔民、农民们的生活和环境。他画的大海浑厚壮美、深沉有力;他笔下的田园小景淡远清新,有一种少见的纯稚和阳光;对于生活中遇到的各类普通人,他总能生动地捕捉并表达出他们的淳朴与善良。而他创作的大型历史题材作品质朴深沉,仿佛恢弘的史诗。

(常秀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