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飙:我是一只风筝,总有故乡牵着我
栏目:现场
作者:本报记者 张亚萌  来源:中国艺术报

辛亥革命人物之徐锡麟(行书)  张飙

  “余,唐山人也。地震境况,从未忘记。亦知四十年来,媒体多方聚焦记载:凡地震破坏之惨烈,城市重建之伟巨;唐山人民奋争自救之气概,全国各地倾情支援之聚力,影视展现盈然,并茂声情;书刊录述详备,无遗巨细。然则四十年后,思当年抗震救灾景象,依然心潮澎湃,千情交织;忆亲人遇难获救时刻,更是思绪纷飞,万感涌集。 ”中国书协顾问张飙在《唐山大地震四十周年感言》中曾这样描述最初他的创作情感。5月18日,他又带着这件“唐山”作品,回到他的家乡唐山——他把自己精心撰并书的108幅作品组成的《辛亥革命人物赋》长卷、 56幅《辛亥革命人物》书法、 《唐山大地震四十周年感言》册页长卷及其收藏的15件当代书法名家作品捐赠给唐山博物馆,供长期展出陈列。此次捐赠作品书法展览由中国书协、中国宋庆龄基金会主办,唐山博物馆承办。

  “作为唐山历史文化展示的基地,唐山博物馆收藏了这批作品,希望能向所有公众展现唐山的历史和唐山人的精神。 ”唐山博物馆副馆长王春斌表示。而这也是张飙选择“辛亥革命”和“唐山大地震”这两个主题向家乡捐赠作品的初衷。

  为了创作《辛亥革命人物赋》 ,张飙做了长达两年的精心准备。他先是搜集和查阅了大量资料,从浩瀚的辛亥革命人物中精选出100位作重点描写,用5个月时间写出了近9000字的长文《辛亥革命人物赋》。之后,他又将此文用书法形式表现出来,共写成108幅条幅,总长度达54米。此外,张飙还把赋中提到的主要人物的56个段落和句子摘写出来,以楷、草、隶、篆、行、魏碑等多种书体进行了精心创作。“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在辛亥革命成功后,唐山附近爆发了滦州起义,虽然起义失败了,但大大动摇了清政府军心,在整个民主革命进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张飙说,他记录和创作与辛亥革命有关的革命志士的业绩,因为他们是中华民族的精英,希望以此让公众重温他们的事迹,学习他们的精神。

  2012年,“辛亥革命人物赋”书法展在北京全国政协礼堂和台北孙中山纪念馆展出后,他就决定将作品捐赠给家乡。其实,自1964年上大学离开唐山后,张飙对家乡的情感也在与日俱增。在他从事新闻工作和中国书协工作期间,他曾组织过几次对新唐山建设的重大报道;多次组织书法家到唐山采风创作,举办回乡展;也曾在“五四”青年节期间,回到唐山一中,给校友们作了一场关于“理想”的报告; 2007年,“艺术无限科技无限·题赠两院院士诗词”书法展在北京、青岛、昆明、成都、西安展出后,他特意将闭幕式这个重头戏安排在唐山,以这种形式向家乡父老作一次汇报。

  《唐山大地震四十周年感言》更与唐山“紧密相连” 。为了创作这件作品,他查阅了大量资料,记述了唐山大地震中抗震救灾的事迹,非常生动地诠释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在作品中,张飙记录了抗震救灾的解放军战士徒手翻遍原3层楼之废墟、救出70余人,全营2 / 3的战士指甲剥落、双手血肉模糊的景象中所蕴含的军民情,怀胎八月孕妇扒开废墟传出求救信息、父亲至死跪于炕上以脊背顶住水泥板保护女儿的亲人情。“无边黑暗之中,生死关头之际,无数祖孙父母子女互救,甘涉巨险;众多夫妻兄弟姐妹相援,凸显情深。伸双臂,冒死以接后代希望;奋身躯,舍命而护亲人生存。此即唐山百姓,此即中华子民。 ”张飙这样写。

  在作品中,他还记录了一周之内两万名医护人员奔至灾区、不及一月10万余名伤员转运全国各地的医学史和运输史的壮举。“铭记抗震精神,珍惜真情真爱” ,“若能永记永持昔日举国上下生死与共之真情,永持永记当年干群军民肝胆相照之真爱,便已寻出我泱泱中华一往无前、源源不歇之动力” ,张飙说。这件于2016年唐山大地震40周年之际在唐山展出引发巨大共鸣的作品,也是此次捐赠展的重要内容。

  家乡,是张飙走向人生的起点。在捐赠仪式现场,张飙将自己比作一只风筝:“无论你飞得多高,飘得多远,总会有一根线牵着你。这根线就是故乡,就是乡情,就是父老乡亲” ,他认为,家乡将是这些作品最好的归宿。“张飙的书法作品在唐山有着广泛的影响力,此次捐赠体现了他对家乡文化事业的支持和对家乡的深厚感情。 ”唐山市文广新局党组书记、局长侯西岭说。“这些旨在展现家国情怀的作品以后能够经常被大家看到,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 ,张飙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