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意不能忘形
——谈写意人物画的创作与教学
栏目:委员论艺
作者:王珂  来源:中国艺术报

人民的好县长——高德荣(中国画) 王珂

  伴随着当代教学思想的拓展和演变,人物画的面貌呈现出多样性的发展趋势,很多从事绘画的人们认为:传统的笔墨和相对写实的造型已无法适应现代人观念的表达,更多注重绘画中个人情绪的宣泄和画面的构成。这种现象本无可非议,绘画是个人涵养的一种外在表现,艺术创作的多元化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然而这种现象发展至今,古时所谓“应物象形”之理渐行渐远,造型问题再一次被忽略。这种“忘形”的现象,正在向着一个极端方面演变,造型真的不应该被重视么?

  “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 。文豪东坡居士,也是一位绘画高手,此一绘画见解有其高深之处。文人画之所以受人们追捧,无疑是被其中之文气所感染,文人绘画所呈现出来的那种超然的价值观念,让人能言却不可尽言。及至元代,云林所谓“仆之所谓画者,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耳” ,更进一步发展了文人画尚意之趣。“可意会不可言传”之意越发令人向往,但这文气的修成,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当过分沉浸于这种意趣的求索,不可否认的是能够助长画者在遣情逸志方面的精神夙求,从而更好地表达个人胸襟。然而长此以往,人物画中更为重要的造型因素便容易被忽视,对于严谨考究的造型要求无疑具有消解作用。相对于此,传统“以形写神”之绘画思想,则给了我们更为实际的绘画上的参考法则,这也是中国画最本初阶段的一种状态。但是,绘画的发展因人而异,就时代而不同,清代以来的“摹古”风气所带来的衰颓、萧瑟之势,加上时局的残破,革命之势从政治、经济逐渐波及至文化,中国画亦不能幸免。“革王画的命”的呼吁影响了一大批有志之士改革中国画的创作道路,以徐悲鸿为代表的一派所倡导的以西方写实主义改良中国画的思路,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并逐渐形成体系。写实主义带来的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对造型的考究和严谨的创作态度,以及在这种状态下形成的对现实社会生活的关注。

  主观意愿与画作精神

  在写实主义的影响下,创作者对现实生活的关注超出了以往的绘画,他们不断地描绘生活中的人们,认真体察人们的生活,从而为创作提取了大量的素材。同时,由于生存空间的差异和个人情感的不同,他们形成了不同的绘画风格和面貌,丰富着中国画的形态,可不能改变的是他们对造型的重视及深化。换言之,不管笔墨属性是怎样一种形态,其所依据的基本的因素全在于造型。应该说人物画的表现形式,跟创作者个人的生活经历紧紧结合在一起。因此,人物画创作方法及表现形式的演变,离不开人的社会生活,不同时代的时代特征引发人们对人物画创作手法的不同思考。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变迁,人们也在不断地探索人物画的创作手法和表现形式。人物画发展到现阶段,更加自由的学术空间给我们提供了更多跟人物画创作相关的理论指导。可写意人物画的要素不外乎三点:造型、笔墨、画面结构。写意人物画的学习和创作过程,是将对形象的模仿转化为绘画形态的过程,这个转化过程,融入了画家的主观意愿,赋予了画作精神内涵,并且最终用抽象的笔墨结构呈现出具象的人物形态,也就是笔墨暗合造型的一个过程。人物画的创作,初级阶段还是放在对描绘对象的形体特征,骨骼肌肉结构,五官面貌,身形特征的把握和研究上,也包括日常生活当中对象的形象气质,衣着特征,表情动作等等,进而不断地训练笔墨语言,结合画面结构的表达,从而使画面达到合理的统一。这样的绘画形态会引发我们诸多的思考:对写意人物画来讲,这个形态仅仅是一个有意味的形式吗?这个形态与笔墨的关系是什么以及应该用怎么样的笔墨形式去表现?

  中国画讲究意象造型,所谓意象是“写心”的结果,不是被动地抄袭对象,也无所谓写实与否,根据内心表达的需要结合中国画材料的特性将自然形态转化为绘画形态。从人物画的角度来说,太过夸张便成为漫画,太过装饰流于工艺美术,而相对的写实未必就不是意向的,不是说像照相写实主义一样把一个自然的人搬到画面上就可以了,这样近似于自然主义的方法在笔墨的表现上必然会受到限制,也是没有必要的。这就对写意人物画相对写实的造型有了一定的要求和限制,首先要做到对人物的深入观察,研究其个性特征,然后结合毛笔便于书写的特性,结合自己的感受用笔墨的结构去表达出来,而不能简单地流于描摹。在对造型的不断认识和深入研究的过程中,还要有所取舍,绘画是一个此消彼长的过程,这一点也充分体现在造型的理解和研究上,面对自然形态,要知道什么地方需要取舍,什么地方需要强化,不能囫囵吞枣,照单全收。

  提炼对象并合理想象

  从人物画教学和创作的角度来讲,写生依然是深入理解研究造型,锻炼笔墨进行创作思考实践的有效手段。目前的学院教学体系当中,对于写生这一块没有足够的重视和重新审视,甚至有认为不用写生的论调。不论是重视还是取缔,归根结底,写生作为一种手段和方式其本身是没有问题的,问题是我们拿写生去做什么。写意人物画的创作和教学当中,写生有课堂写生和下乡写生之别。课堂写生主要用于研究人物造型,研究笔墨语言等等,一方面在造型上通过写生能够得到科学有效的提高,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将造型规律、笔墨规律同具体的人物形象结合起来,有效互动,互增互张;而下乡写生则更多的倾向于生活感受,搜集素材,艺术来源于生活,画家的想象纵然丰富,技术水平纵然高超,亦无法跳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之规律。基于此,写生依然是写意人物画创作的必要途径,这一点也贯穿在写意人物画创作与教学的造型研究范畴。

  纵观近代以来人物画的演变态势,前辈们从最初的尝试到最终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美术教学体系,通过写生来练就绘画技能是一种最为行之有效的方式,也应该看到传统的应物象形、以形写神的人物画精髓依然在总纲上统领着人物画的创作之路。通过写生去研究造型是我们的目的,画面当中的艺术形象没有典型的人物特征,不是一个有血有肉的具有生命力的情感对象的话,是不能打动人的。如前文所述,人物画作为区别于山水和花鸟的一个独立画种的意义就在于人物画是要表现人,而表现人就永远离不开对人物造型的深入研究,因此人物画的创作必须要依靠造型。而造型又离不开写生,写生是为了让我们更加直接地从生活中汲取情感,人物的精神状态跟他自身的生活紧密相关,脱离了生活的人物创作,必然是空洞无味的。

造型是个人在写生过程中不断形成的对描绘对象的概括、提炼的一种能力,需要发挥一定的合理的想象。从写生到造型,再从造型到人物画的创作,必然要经过一个曲折的过程,但不能因噎废食,望而却步,否则很难在人物画创作道路上取得长足的进步和更高的成就。试想一下,如果人物画当中剥离了造型的因素,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状况?这不得不引起我们深刻的思考。

王 珂(全国政协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