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寰宇无限量”
——追忆艺术家、教育家袁运甫
栏目:聚焦
作者:本报记者 吴华  来源:中国艺术报

出海前(纸本水粉)  袁运甫

  毛主席纪念堂北大厅,陈列着巨幅绒绣作品《祖国大地》 ,近看群山层峦叠嶂、郁郁葱葱,远望江河湖海苍苍茫茫,这幅使用近2000种色纤、 2000公斤羊毛的巨制,颇有“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气势。“2006年,我在毛主席纪念堂做管理工作,这幅由袁运甫、黄永玉等30年前创作的作品,由于长期陈列加上北大厅直接面对广场,风尘比较大,出现了严重的褪色以及部分纤维脱落现象,整幅作品失去了原有的艺术色彩。 ”时任毛主席纪念堂管理局副局长的孙向东接到有关部门“按照原作原貌进行重新制作”的指示后,到原作材料供应地山东烟台绒绣厂调研,然而30余年过去,该厂早已改制不存在,为难之际找到了袁运甫。“他非常痛快地应允了,并决定由清华美院来承担这项复制任务。经过近200天的日夜制作,这幅长23 . 8米、高6 . 6米,重达300多公斤,总面积170多平方米的巨幅作品终于得以完成。后续还请专家对其进行了纳米处理,延长了作品的艺术寿命。 ” 1月22日,在清华大学、文化部艺术司、中国美协联合为袁运甫先生主办的追思会上,孙向东深情回忆了与袁运甫共事的往昔。他的讲述让2017年12月13日去世、享年84岁的袁运甫的人品、艺品再次清晰地映入人们的脑海,大家缅怀他,追忆其为艺术执着奉献的一生。

  无论画幅大小,皆当巨幅构思

  提及袁运甫,人们首先会想到他承担的多项国家重要艺术工程。不仅有《祖国大地》 ,还有在人民大会堂陈列的《长江万里图》 《千里江山图》 《泰山揽胜》 《荷塘香远》 ,以及中华世纪坛陈列的《凤凰涅槃》 《中华千秋颂》 ,在国家大剧院、京西宾馆、中国社会科学院、建国饭店……袁运甫的作品犹如一颗颗璀璨的宝石点亮了东西长安街,向世人展示了一个文明、开放、现代的中国形象。

  “这些宏大的作品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历史变迁和社会进步,彰显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节,展现了中国艺术的独特表现力及审美韵味,同时也是袁运甫‘艺术为社会服务,艺术将改造社会’这一主张的真实写照。 ”清华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韩景阳表示。

  中央美院院长范迪安忆起2015年11月3日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的袁运甫画展,那次展览系统展示了袁运甫60多年来从艺生涯的创作成果。袁运甫堪称当代中国艺坛的艺术“多面手” ,在水粉、水墨、彩墨等绘画上都有所建树,更在多种材料的大型壁画探索上作出了先导性示范。记者当时也深入采访过,范迪安还曾在展览现场向袁运甫请教,“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您深入生活画的那些水粉作品,看上去是小幅作品,为什么呈现的却是如此宽阔的眼光、高超的技巧,充满了生活与生命的活力? ”袁运甫回答:“不管是画大画还是画小画,都要把它当作一个巨幅作品来构思,这样才能尽可能装进更多的想法。 ”范迪安觉得,看上去十分朴素的语言,正是其宽阔的文化境界的结晶。他真正做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文艺家的要求“胸中有大义、心里有人民、肩头有责任、笔下有乾坤” 。如此艺术境界何以形成?范迪安说,是因“他一方面求新求变,大胆吸收西方的艺术经验;另一方面,他又从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和审美特征中,从包括工艺美术、民间艺术在内的具体造型技巧和方法中吸收营养。 ”中国美协分党组副书记、副秘书长陶勤表示,袁运甫在中西绘画艺术的融合上作出了独特贡献之余,还进一步将他在色彩学上的经验和成果注入到他的水墨画创作中去,他以墨为基础,色为载体,将其几十年时间探究的色彩学密码植入到以墨为主体的传统水墨艺术中去,将色彩的冷暖明暗变化运用到国画中去,使水墨艺术形成了新的生命力,形成了他自己独特的彩墨风格。

荷语(纸本彩墨)  袁运甫

  为自己备一条“鞭子”,时刻警醒

  在范迪安看来,袁运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一位秉承了中国知识分子优秀传统有担当的学者型艺术家,特别是其倡导并践行了“大美术”的道路。“记得在第九届全国美展时,袁运甫在筹备会上就发表了‘大美术’的观点,从而促成‘艺术设计’首次纳入到全国美展的范围、中国美协开始成立设计艺术领域的艺委会。 ”清华美院原院长王明旨说。

  清华美院院长鲁晓波则对袁运甫在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上强调文理渗透、艺术与科学融合的实践印象深刻,“袁运甫拥有开放的艺术思维,他在中央工艺美院并入清华大学之际,积极倡导艺术与科学互动互补,提出要以艺术与科学的视角出发,艺术家对历史观与科学观的并重,是一种至善至美的追求” 。

  袁运甫1956年任教于中央工艺美院(今清华美院) ,自此执教68载。他在艺术教育上强调打破专业壁垒,用大美术观来摒弃传统近亲繁殖、师徒相传的艺术教育旧式。早在上世纪80年代,他就采用了开放式教学,邀请世界名师来讲学为我国培养了大量的艺术专业复合型人才。“我曾参观过他20年前的工作室,他将自己的创作设计置于教室中间,随时将自己创作的全过程、技法、材料、笔法等展示给学生,并与学生一起研究学习讨论,教学相长,对学生言传身教,身体力行。 ”在中国国家画院院长杨晓阳看来,袁运甫授予学生的不仅是艺术,更是中国知识分子的崇高人品。

  即便离开教职岗位,袁运甫依然心系学生,他用稿费捐资百万,设立清华大学袁运甫奖学金、励学金,为学业优秀和家境贫寒的学子予以帮助和激励。袁运甫的夫人钱月华说:“他解决烦恼的灵丹妙药就是对年轻人提供无私无尽的帮助。 ”

袁运甫的儿子袁加回忆, 2004年,袁运甫在中国美术馆“袁运甫教授五十年艺术回顾展”开幕式上说:“我鼓起勇气做这个展览,就是想为自己准备一条鞭子,请大家用它来抽打我,让我警醒。 ”在如此成就面前,他的态度依然谦逊严谨,越发让人觉得他为中国美术、中国美术教育所作出的贡献弥足珍贵。正如他的好友、著名画家吴冠中对他的评价—— “他的寰宇无限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