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道归真 刘山
“这些年我天天穿越。 ”书法家刘山说的不是外挂流量的八卦,而是“书法有法”的创作心路的真实写照。
9岁拜师徐燕荪弟子范灵学习中国画的刘山,学画期间广泛临习历代佳作,体味不同大师用笔及绘画风格,亦得到黄均、潘絜兹等名家指点,画艺日进; 12岁他拜师学习书法,广临博览,“王遐举、萧劳、高洪地、王吉祥、黎晶等先生在我的学艺之路上指点了我的不足,让我领略到他们在艺术认识与创作思想上的见解,受益匪浅” ,他回忆说。
刘山初学欧阳询,学了几年,“师友建议我博采众长,要掺入赵孟頫、文徵明的笔意,但临习之后我发现硬朗之气慢慢不见了,又往回追,学习柳公权、颜真卿,体会了刚劲的美学趣味。导其脉络,寻根溯源,追溯到‘二王’ ,体味他们的风格,我发现他们的笔法力度,较之唐人更大。 ”刘山取法“二王”之后,又试图在明人的书法中找寻营养,“我发现董其昌等人的作品自己的东西多,遂又学习了智永那种没有过多唐人的法度与宋人的随意,但又兼具潇洒与严谨的书风,综合虞世南、褚遂良的笔法——直至现在,我还在不断穿越于书法名家与经典碑帖中。十几年来,我只发现了书法的一小段密码:书法一定有法——这个‘法’是如何将美体现出来。 ”刘山说。
“每抱帖细读,似乎眼前有不同的手在握笔书写,或宁静或驰速,或悠然或玄远,机生而勃勃,神动而自然。渐顿之际,领悟书之难为,要在飞动,更在沉稳。是时往往情不自禁,多有感动,不觉忘时忘机。 ”刘山说。传统经典之作对于刘山,就是满幅静穆的和谐与飞跃的生命,古老的文明经由它们,一直散发着耀眼的光芒,并在每一个新的纪元里繁荣、滋长。他在不断地学习中看到传统的博大,“甚至越看越害怕,比如我去故宫博物院看赵孟頫书画特展,那样的艺术高度令人无法企及,直看到头发都立起来了,对比自己的作品,感觉特别沮丧,但修为是要慢慢来的——自己的书法还得自己写。 ”他认为,书法是时间、修养、悟性的积累,它浓缩了中国的历史、文化与审美经验,“现在我们有时为了追求艺术,弃法而艺,书法就会被‘术’的载体或一种审美情趣所掩盖” 。
于书法,刘山涉猎领域宽,真草隶篆各体皆能,尤其是他的楷书,行笔自然,字体高古,通篇布局渗透着传统文化的滋养。他的创作与时下盛行行草的风气反向而行,尤精楷书,“其实冲击力并不非得用行书、草书才能体现,大字榜书也是非常有力量的,创作者还是要根据不同的场所与主题,提供不同的艺术修为——只有把各种书体之美都展现出来,才能全面反映中国文化的精华。 ”他说。至于当下的创作,刘山直言“关键是心态而非环境——创作的核心在于是否能让自己静下来,把情绪带到字里去。 ”他说,“我希望潜心向传统学习,多与同行交流,最希望在不断地学习与积累中,找寻书法的更多密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