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前老舍先生写出了《茶馆》 ,它所蕴含的时代内涵,使得它成为经典。现在北京人艺每次演出《茶馆》依然是一票难求,就是因为观众有需要。观众需要也就说明和这个时代有关联。
◆老舍先生台词中的幽默和荒诞,以及体现出的那种深入骨髓的思想,在四川话里是有类型化的表现的。四川话是一个很好的载体、桥梁和纽带,四川话本来具备的幽默风趣与老舍语言的幽默实际上有一种天然的契合。
◆这种安逸、舒服、巴适的感觉,符合四川的生活形态,也彰显了这种生活形态背后的文化内涵。这跟老舍先生的《茶馆》体现的思想也是天然的契合,从语言到文化特色到民俗展现,应该可以说是天衣无缝的。
李六乙在四川话版话剧《茶馆》全国首演媒体见面会上
“《茶馆》大家都知道是北京人艺的镇院之宝,是中国话剧的巅峰之作,无论是文学、表演、导演艺术,以及后世在观众中造成的影响,可以说是北京人艺几十年来当之无愧的第一作品。但奇怪的是这么一个优秀的作品,全国所有的话剧院团没有人以其他的形式重现过。 ”北京人艺导演李六乙说。
既有历史的传承也有当代的表达
正如李六乙所说,无论从文本还是舞台呈现的角度,作为传世的经典作品,是应该有很多不同的演出形式,不同时代有不同的思想观念以及戏剧观念,唯独话剧《茶馆》在它面世近60年的历程中,除了北京人艺,没有别的话剧院团触碰过。日前四川人艺在四川省文化厅的领导下提出了要排四川话版《茶馆》 ,到底要以什么样的姿态、什么样的形式、什么样的态度去触摸经典?这个工作从今年年初开始,经过半年多的努力,将于11月30日呈现在首都的舞台,大家肯定都在想:怎么排这个戏,用四川话怎么演?
已经演了700场的《茶馆》 ,是中国目前演出场次最多的剧目之一。一部《茶馆》浓缩了半部中国话剧发展史, 《茶馆》也是中国第一部“走出去”的话剧作品,为中国话剧赢得了世界声誉,被誉为“东方舞台上的奇迹” 。1958年《茶馆》在北京人艺首演,这部作品的故事、人物、导演手法、演员表演都堪称教科书般的典范。“经典之所以经典,是超越时代的,不单纯是这个时代的表达。60年前老舍先生写出了它,它所蕴含的时代内涵,使得它成为经典。现在北京人艺每次演出《茶馆》依然是一票难求,就是因为观众有需要。观众需要也就说明和这个时代有关联。 ”李六乙谈道, 《茶馆》以人物生活的变迁反映社会变迁,以小茶馆映射大社会,以人物语言反映时代特征,这部剧也培养造就了一大批中国话剧舞台上的表演艺术家。
李六乙阐述说,四川话版《茶馆》在用四川的地域文化特征、形态表现的时候,既有历史的传承,也有当代的表达。“从整个戏剧的观念上来讲,我们考虑过是照搬北京人艺,还是有所改变。照搬很安全也很保险,不会遭到太多的指责,我们只是用另外一种语言传承。后来我跟四川人艺的艺术家们商量,认为照搬是保险的,但是缺少挑战,缺少新时代创造性的转换。新的时代没有转换和提升,可能就只是一个单纯的继承。 ”
“我们非常需要继承,也非常需要发展,这样才能和时代有密切的联系。我们不能仅仅是照搬一个经典,我们一定要有创造性的转换,这种转换是能够和当代的审美结合,和当代人、当下的戏剧观念相结合,甚至超越当下的戏剧观念,才能成为经典,如果只是照搬重复,不太可能成为经典。 ”李六乙表示, 《哈姆雷特》不知道演了多少样式,所以他是哈姆雷特,“全世界都不会认为哈姆雷特只有一种演出样式” 。
在李六乙看来,四川话版《茶馆》开了一个先河,是四川人艺的勇气。“这样的经典我们依然可以用其他的语言演出,其实这就是要体现出创造性。没有创造性,新的经典是不会建立的,这既是初衷,也是目的。 ”
四川话的幽默与老舍语言的幽默天然契合
四川话属于西南官话,在大西南地区互通度较高,四川话版《茶馆》 ,在大西南地区有广大的观众群体,也是对以四川话排演经典的有意义探索。李六乙谈到:“最初在确定用四川话演时,实际上做了很多思考。老舍先生台词中的幽默和荒诞,以及体现出的那种深入骨髓的思想,在四川话里是有类型化的表现的。四川话是一个很好的载体、桥梁和纽带,四川话本来具备的幽默风趣与老舍语言的幽默实际上有一种天然的契合。 ”
《茶馆》中裕泰茶馆的掌柜王利发被敲诈一幕,有段经典台词:“每个月你得给我们哥俩意思意思,别把这点意思弄成不好意思,到时候可就没意思了。 ”李六乙说这段诙谐幽默的话用四川话表意后,同样能够达到非常好的效果,“说明老舍文学的魅力是能够用其他方言表达的,这种幽默大家同样能够感受到,用普通话有着很好的效果,用四川话说观众一样有很好的反馈。这种文学本身的魅力不在于用什么语言形式,而是深入骨髓的幽默和深刻的思想” 。李六乙还特别举了一个例子,如四川话里面有一个词“牙尖石怪” ,普通话的意思就是“阴阳怪气” ,这种类型的语言特色展示了人物的性格,这种说话方式一出场大家就知道是什么类型的人。“庞四奶奶”的角色在北京人艺著名表演艺术家李婉芬的演绎下热情奔放,并把人物庸俗的一面传递得十分到位。
到北京演、到四川以外的地方演,该如何克服语言的障碍?李六乙表示,“语言上的障碍肯定有,首先解决的技术问题就是字幕,就像陕西人艺演的《白鹿原》 、北京人艺演的《白鹿原》都说陕西话,在北京演出时打字幕,这是个解决的方法。我觉得还好,就像我们欣赏外国戏看字幕不是什么障碍,基本上习惯了在有字幕的状态下欣赏戏剧。这在过去是不敢想的,只有戏曲才会打字幕,话剧怎么会打字幕?当国内外的交流增多了,很多外国戏都打字幕,对于观众来说这就不成问题了。可能其他地区的观众对于四川话的韵味,反应会有些迟缓,我们也准备做一个工作,在说明书上对有些四川话做一些解释,观众在看戏之前,阅读说明书后就会有一个大致的概念。 ”
四川茶馆文化与《茶馆》的天然嫁接
四川是中国茶文化的发源地。四川是中国最早种茶、饮茶、售茶的地区之一,茶文化源远流长,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茶馆文化是四川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天下茶馆数中国,中国茶馆数四川” ,遍布大街小巷的茶馆是四川的一大特色景观。从古至今,四川茶馆不断发展完善,已成为四川人生产生活的重要场所,是四川风土人情、地域文化的集中展示地。在“茶馆冠天下”的四川,四川人艺排演四川话版《茶馆》 ,也具有特殊的价值与意义。
老舍曾写道, “茶馆是三教九流会面之处,可以容纳各色人物。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 ”李六乙特别谈到,四川的茶馆文化和老舍先生所说的茶馆文化也是天然的契合,“老舍先生说的三教九流,在四川茶馆文化中体现最为充分。从清末开始,当初成都二三十万人口就有上百家茶馆,一条巷子里两三个茶馆是非常平常的。茶馆对于成都、对于四川已经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选择用四川话演出《茶馆》 ,这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李六乙觉得,对于四川茶馆有点了解的人,就会对话剧感觉非常亲切,“这种安逸、舒服、巴适的感觉,符合四川的生活形态,也彰显了这种生活形态背后的文化内涵。这跟老舍先生的《茶馆》体现的思想也是天然的契合,从语言到文化特色到民俗展现,应该可以说是天衣无缝的。 ”李六乙相信四川话版《茶馆》大幕拉开时的掌声,会跟北京人艺《茶馆》第一幕开始时热烈掌声是一样的。“热烈的茶馆就像我们生活一样,我相信四川话版《茶馆》会与观众产生很好的互动。 ”
曲艺形式四川金钱板的运用也是此次四川话版《茶馆》的一大亮点。张旭是四川金钱板著名表演艺术家,“大家都知道《茶馆》里有个‘大傻杨’ ,但他是北京的文化特色在舞台上的呈现,那么我们四川话版该怎么办?我们找到了金钱板。 ”李六乙作为四川人,从小就听金钱板。“四川有一位著名的金钱板大师邹忠新,张旭便是他的大弟子。邹老师已经去世了,张旭的金钱板现在就是代表。四川金钱板有点麻辣烫的味道,有点串串香的味道。 ”李六乙说。
四川曾经出现过一部经典作品《抓壮丁》 ,已成为中国话剧的代表性作品,李六乙希望四川话版《茶馆》也能够像《抓壮丁》那样成为时代经典,用经典带动观众,用经典名著培养年轻的艺术家。
新闻链接
四川话版话剧《茶馆》“向经典致敬”
本报讯(记者 张悦) 11月30日至12月3日,四川话版话剧《茶馆》将在北京天桥艺术中心进行全国首演。由四川省文化厅主办,四川人民艺术剧院有限责任公司承办的四川话版话剧《茶馆》全国首演媒体见面会日前在京举行。
据主办方介绍,此次强强联合排演的四川话版《茶馆》忠于老舍的原著,以最真诚严谨的创作态度进行了大胆的创新,以新时代的新思想去深刻地批判和反思旧时代,以人文和悲悯的情怀观照小人物,以坚持中国话剧民族化的探索为创作的基石,以国际化的视野面对当代中国戏剧舞台,力争让这部经过中国戏剧人全新阐释的新作,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彰显中国的文化自信。
四川省文化厅党组书记、厅长周思源指出,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是四川文化的重要使命,四川近年来大力推动以四川话版《茶馆》为代表的精品力作的创作发展,坚定在艺术创作上的信心与决心,提出“向经典致敬” ,通过对经典力作的全新演绎,实现建高原、出高峰的艺术创作目标。四川省文化厅高度重视四川话版《茶馆》的创排及演出工作,着力将四川话版《茶馆》打造成喊得响、立得住、传得开的精品力作。